庄子,儒家?道家?——杨儒宾教授谈《儒门内的庄子》

发布日期: 2014-08-21   作者: 苏晓冰  浏览次数: 13
8月2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第二讲举行。主讲嘉宾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
 
杨儒宾教授是蜚声东亚的中国哲学研究学者,其以深厚的中西哲学学养为背景,在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以及东亚理学思潮等领域具有重要建树。代表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等,并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多本译著嘉惠学林。本场讲演所涉及到的庄子与儒学的关系,更是杨先生二十余年的关怀、思考的话题。
 
如所周知,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出现了一股将庄子判定为儒门的思潮,这与通常将庄子归为道家的做法大异其趣。杨儒宾先生将这股思潮称为“庄子儒门”说。该时期的高僧觉浪道盛、方以智,甚至王夫之都可归为此类。这股思潮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然而,若再向前推论,这种将庄子儒学化的论点在儒家传统内还可以找出源头,代表人物有韩愈、苏轼,进一步可上溯至魏晋时期。杨先生看来,将庄子视为儒门同道可以说是一条明显而又常常容易被人忽视的线索。
 
杨先生在《儒门内的庄子》一文中讨论并承继了道盛、方以智、王夫之的观点,充分利用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语言学等当代的新兴理论,并在与毕来德、于连等国际著名汉学家深入对话的基础上,试图直接从《庄子》原文出发,对其思想本身展开更为深切的解读。
 
杨儒宾先生认为,“经典与圣人典范应该是检证学派隶属极重要的标准”。在此标准下,杨先生发现,在《庄子》一书的内七篇中,从人物的塑造上来说,儒家人物的比重独大,其中孔子的形象又出现的最多,且基本上都是正面的描述。此外,就叙事中所提到的地理背景结构来说,宋国与东海之滨形成一种特殊的对照,两个地域都完美的结合在孔子身上;且庄子与孔子都是宋国人,二人分享着共同的殷商文化传统。从地域因素来看,《内篇》也反映出浓厚的孔门因素。
 
杨儒宾先生从深度的文本分析中发现,“常”与“变”是庄子哲学中两个明显的着力点,前者代表的是根本性的主宰,呈现的是超越的心性主体,而后者往往是动态的、变动不居的,可以理解为在“气”流通基础上的“化”或者“游”,两者的结合便是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庄子在文本中便塑造了这样一位完美体现“外化而内不化”的孔子形象。更进一步说,这种孔子形象的来源与《中庸》、《易经》有着极为深刻的联系。具体而言,《中庸》中所体现的“中”便对照着本体这一端,是不化的,“和”则对照着作用另一端,是与时俱化的,而“致中和”便是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的思想。从《易经》的角度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太极与阴阳气化”的张力同样完美体现了“常”与“变”的思想。可见,《庄子》、《庸》、《易》传达了同样的“本体即在用之中”的本体论追求。由此,杨先生认为庄子具有“《易》风《庸》魂”。
 
杨先生接着谈到了庄子对“物”的理解。庄子认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所有的“物”根本上来说都相互联系、因应唱和,这样的“物”当下圆成。这样观看下的主体与客体也是和谐的,而非主体吞并客体,或者将“物”视为被计量的工具对象。庄子重视“物”,“物”是“有”,这与素有“格物”传统的儒家又是一脉相承,而与“贵无”的道家有很大的不同。
 
通过一番细心剖析,杨先生重新审定了庄子的儒家成分,同时也通过庄子学展现出儒家的另一个面向。此外,对于经典的研读也推进了对“物”、“道”与“物”的关系、常与变、如何理解人自身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相关问题的理解。
 

 
讲演后进入问答环节,杨儒宾先生与在场师生就“物”的理解、道家学派在传统文化脉络中的位置、庄子学与儒家其他各学派的关系、儒道两家的异同、《庄子》一书中颜回的形象、“六经”与庄子的关系、庄子到底为孔门抑或儒门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