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教授谈朱子的生气流行说

发布日期: 2014-08-22   作者: 江求流  浏览次数: 12
8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暑期学校进入第二天的课程。上午的课程由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主讲,主题为《朱子哲学中的生气流行》。
 
讲座伊始,陈来教授简要介绍了这一论题的时代背景:“气论”是中国大陆哲学界一向重视研究的领域。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对“气论”的重视与对唯物主义的重视密切相关。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对“气论”的研究也渐渐减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台湾的学者对“气论”却日益重视。另一方面,以往大陆哲学界对“气”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气本论,而对气化论则重视不够。因此,就大陆哲学界而言,对“气”的研究尚有深化的广阔空间。
 
演讲从朱子的“四德”入手,讨论“气论”在朱子“仁说”中的作用和影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浑论生意。陈教授指出,在朱子那里,“仁”是生意,有流行。天地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一元流行,而自然形成几个次第、界限,气之流行即是春夏秋冬,木之流行即是水火木金土,循环往复。仁之流行,循着四个阶段往复不断,义、礼、智是仁之流行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意义上,“仁”作为生意流行的实体,已不是静而不动的性、理。
 
二、生气流行。陈教授进一步指出,朱子不仅认为“仁”是生意,也肯定“仁”是生意;不仅仁是生气,仁义礼智全体也是生气。在此意义上,朱子也采用二程“专言则包四者”的说法,说“仁”包仁义礼智(信),并进一步赋予“仁包四德”以生气流行的意义。既然“仁”是生气流行,因此,“仁”就不能是理,不能是性,而近于生气流行的统体。进一步从心性论上说,“仁”则接近心体流行的统体。虽然在朱子那里,这一思想没有得到明确的揭示。
 
三、以气观仁。陈教授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分析指出,朱子特别强调要从气观仁,从气识仁。这种观、识是要把握仁的“意思”,即仁是“一个浑然温和之气”。朱子强调,这一浑然温和之气并非仅仅是“仁”的道德气息,还是天地阳春之气。朱子以温和之气为“仁”的思想表明,仁义礼智四德不仅仅是性、理,即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还具有宇宙论的内涵。
 
四、贯彻流行。此部分中,陈教授重点分析了朱子晚年所著的《玉山讲义》。陈教授看来,朱子在此强调了仁是“生”的意思,而“仁”之生意通贯周流于仁义礼智四者之中。初看起来,仁之生意贯通的讲法是指偏言之仁的普遍性,而以专言的仁义礼智四者为特殊性。但实质上,这种“通贯周流”的讲法是气论的表达方式。不难发现,朱子对于仁的说法,越来越不就着性、理而言,而更多地具有生成形态的气的内涵。
 
在讲演的第五部分,陈教授专门对朱子的重要著作《周易本义》的相关论述做了分析,并结合《朱子语类》的相关文本得出以下结论:在朱子的论述中,元亨利贞为气这类说法很常见,而以元亨利贞四德为理,以生长收藏四段为气,则不多见。按照这种说法,以生长说元亨利贞是就气上说,而朱子特别强调理在气中,程颐不从理上说元亨利贞,而从物上说,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到,这种从气上看或从物上看的思想,不是从性、从理、从体上看,而都是近于从总体上看的方法。
 
陈来教授进一步谈到,在朱子那里,元既是生物之始终,又是天地之德,作为生物之始,亦体现为四时之春;作为天地之德,亦体现为人道之仁。可见,元亨利贞四德既是论生物过程与阶段,又是论天地之德,于是既体现为四时春夏秋冬,又体现为人道仁义礼智。“流行之统体”就是兼体用的变化总体,元亨利贞是此统体不同流行的阶段及其特征。
 
最后,陈教授总结道,与以往学者侧重于从理气的角度所展开的对朱子理学的研究不同,通过对仁与生意、生气关系的理解,特别是仁的流行之意的揭示,可以更好地展现出朱子哲学作为儒学与仁学的特质。
 
通过对整个讲演的梳理,不难发现,从生气流行的角度对朱子的仁学与四德说所展开的论述,构成了陈来教授继其对朱子哲学中的“仁包四德”观念的阐发之后的又一对朱子哲学研究的新推进,这对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朱子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这种新意激发了学员们的浓厚兴趣,讲演结束后,学员们踊跃发言,与陈教授就朱子仁学的工夫论问题、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差异、朱子对理气的理解与仁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