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汉教授从《近思录》谈北宋儒学

发布日期: 2014-08-24   作者: 李爽  浏览次数: 12

 
8月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第四天。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为学员带来他的第三场精彩讲演。讲座伊始,杨祖汉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此次思勉暑期学校的感谢之情,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连续三场的讲座形式详细讲演自己关于宋明理学的研究。
 
讲座中,杨祖汉教授从《近思录》入手谈北宋儒学。《近思录》是朱熹邀约吕祖谦十天左右编纂而成,但这本书影响巨大,在了解四书之后如果要对儒学义理作进一步体会,必须要读此书。杨教授看来,宋儒义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认为人生命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心、道德之情与无条件为善的道德行为,所根据的是人的道德本性与生生不已的天道同一,也就是天道性命相通。人需以天道为性,以人合天,使有限的生命表现如天道般的生化一切、成就一切。
 

 
此外,杨教授指出,宋儒的思想本质上不同于佛教,但却受到佛教的刺激。周濂溪以阴阳五行说明宇宙生化、成人成物的过程,这就使人生的存在及伦常的活动都表现出道德的价值,这便不同于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张横渠提出“太虚即气”,认为“聚亦吾体,散亦吾体”,这种聚散变化既不同于佛家“往而不返”,逃离人生的“散”的一面,也不同于道家“物而不化”,追求长生的“聚”的一面。二程也有性出于天,才禀于气之说,道不离气,因而对于世界及人的伦常生活需做肯定,不能如佛教以出离世间为理想。
 
最后,杨祖汉教授与学员们关于赤子之心、四子书、命与欲等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