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建先生做客思勉人文讲座第494讲

发布日期: 2019-11-27   作者: 阮晓庆  浏览次数: 133


20191125日下午三时,台湾“中研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福建先生应邀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作了题为“美国早期联邦的建构:一个思想史的探索”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主持。历史学系姜进教授、政治学系刘擎教授与校内师生一同聆听了此次学术讲座。

革命,通常是想“破旧立新”。问题是,纵观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实践,往往在“破旧”之后,并未建立起令人称意的新秩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却是个例外。它在革命之后,能够重建国家秩序与权威,并且最终建构完成美国联邦大厦。其中,美国制宪的成功便是极其重要原因。而这,也是张福建教授本次讲座所要报告的核心内容。

讲座伊始,张教授介绍了美国制宪大业的“三部曲”。所谓三部曲,即从“邦宪”到“联邦宪法”,再到“权利宪章”。接着,张教授依次对制宪大业的“三部曲”作了深入细致地讲解。“邦宪”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宪法高于法律”、“制宪程序——人民主权如何落实”、“三权分立的尝试”、“宪法程序的批准,即公告宪法草案并由人民逐条表决”以及明确“宪法的目的、宗旨”等。

张教授在讲解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时,主要从联邦宪法的制定背景、制定过程、争议焦点、二次制宪危机及宪法草案的批准过程等方面出发,阐述了美国联邦宪法制定的内容实质,并由此揭示出美国制宪的心得。由于美国联邦宪法草案并未附加权利宪章,张教授便对美国权利宪章的制定过程加以了梳理,其内容涵括“权利条款增列的内容”、“联邦派与反联邦派的辩论”等,由此分析得出美国宪法的权威是在进一步稳固的结论。

其次,在讲解完美国制宪大业的“三部曲”后,张教授对美国制宪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以概述:第一是美国制宪程序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精神;第二是美国政府的权力,在横向是“三权分立”,在纵向是联邦与各州权力分配的“一分为二”性;第三是吸取历史教训,从实践中累积经验。

在讲解完制宪成功要素后,张教授总结美国革命到制宪的过程及经验,并引用富兰克林的话,即“油画中的太阳,经常难以分辨是旭日还是夕阳,现在这份草案得以顺利出炉,我确知油画所画的该是冉冉东升的朝阳”,肯定美国制宪的成功。除此之外,张教授进一步抛出“权力转化为权威”、“创新与稳定的平衡”、“政治自由、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等话题,让大家一同思考。

  讲座最后,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对主讲内容作了深入点评,并从民国初年的制宪经验出发,与美国制宪实践进行了比较观察。随后,政治学系刘擎教授也发表了其对美国制宪的个人看法。在场的部分同学就“拉丁美洲与美国的制宪比较”“美国制宪是否是一个特例”等问题与张教授进行积极互动,学术讨论气氛热烈活泼。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