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科学会堂,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给师大师生与全市公众带来一场以“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本次主题对谈由知名文化人梁文道主持,并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擎教授与同济大学中文系朱大可教授作为嘉宾,共同分享他们的阅读经验与思考。与一般的校内活动相比,本次主题对谈的与会者除了本校师生外,不少媒体人也纷纷到场。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提问的方式,则也让人感受到本场主题对谈的新颖之处。
对谈开始的时候,与会嘉宾首先介绍了各自在不同时代的阅读体验。
许纪霖教授是第一个发言者。他发现在阅读习惯上存在着所谓“父与子”的冲突,父亲喜欢读纸质的文字,而儿子往往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接受讯息,对于父亲来说,好的文章或文字需要有纸质的载体,而在儿子看来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个冲突对于他来说也许不是个问题。虽然身为50后,但无论是属于“父亲”的书本阅读,还是“儿子”的PC阅读与手机阅读,他都玩得开,而且也还乐于向周边的人进行推介,比如刘擎教授就是在许老师推介下才开始关注微信的。
刘擎教授虽然接触微信的时间比较晚,但他对于电子阅读却并不陌生。在90年代的留学生涯里,他就已经习惯用电脑阅读电子英文书。在他看来,电子阅读的便捷,不仅在于比纸质有更灵活的做笔记方式,而且还可以方便朋友间的传阅。他谈到,他的一个朋友就曾经拷贝了6000本之多的政治学专业的电子英文书,另人获益颇多。同时,电子阅读还可以节省空间,那6000本电子要是换成纸质本的话,结果可想而知,“不是买不起书,是买不起房”。
当然,刘擎教授并不是全然地对电子阅读抱有好感,他也探讨了电子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带来的“时间碎片化”问题。不过,对于电子阅读的弊端批判得最严厉的则是朱大可教授。他同许纪霖老师一样,也是“三族鼎立”,不仅是“书本族”,还是“电脑族”、“手机族”。但他对电子阅读,特别是140字的微博阅读特别有种顾虑,担心短小精悍抓眼球的文字会让人变得无逻辑推理能力,终至于“不可逆转的脑残”。
而与前三位嘉宾相比,梁文道不仅少有电子阅读的经验,而且甚至都还是以手写稿的方式进行文字创作。这不免让听众大吃一惊,但是梁文道却以平常心对待。他坦言没有那种赶不上潮流的担忧,因为他的阅读与思考都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需要的恰恰不是从众,而是踽踽独思。不过,少用电子阅读的他,并非不是不明了阅读方式和介质的重要性。当前的阅读新革命就让他联系到古代相似的转变,在他看来,古代的卷轴阅读到册页阅读的转变就让文明有了别样的发展,奥古斯丁的宗教皈依经验即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在介绍完各自的阅读经验和感受后,本次对谈进入了与现场听众互动的环节。由于是通过以手机短信进行提问,现场的节奏更为流畅,而四位对谈嘉宾也渐入佳境,侃侃而谈。
在提问环节,四位对谈嘉宾将更多的焦点转向了当前新媒体和移动客户端阅读的意义和未来走向问题。他们坦诚,对于当前阅读介质的改变有所担忧,认为电子阅读不利于深邃的逻辑思考,甚至许纪霖教授对于电子阅读,特别是微信阅读,都有种深深的警惕感,以至于严格限制电子阅读的时间,而把最好的精力和思考放在纸质阅读中。但是,他们也并不试图回避电子阅读。事实上,他们就表示,这种对于电子阅读所发出的的担忧态度,恰恰表明了他们对于它的重视。因为,如果说电子阅读像过去启蒙时代兴起的印刷资本资本主义一样代表了一种新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他们已然提示我们应该有所反省——“我们的态度是否过于保守了呢?”也许,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有了问题,起码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后,本次主题对谈在浓烈的思想氛围中落下帷幕。
对谈开始的时候,与会嘉宾首先介绍了各自在不同时代的阅读体验。
许纪霖教授是第一个发言者。他发现在阅读习惯上存在着所谓“父与子”的冲突,父亲喜欢读纸质的文字,而儿子往往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接受讯息,对于父亲来说,好的文章或文字需要有纸质的载体,而在儿子看来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个冲突对于他来说也许不是个问题。虽然身为50后,但无论是属于“父亲”的书本阅读,还是“儿子”的PC阅读与手机阅读,他都玩得开,而且也还乐于向周边的人进行推介,比如刘擎教授就是在许老师推介下才开始关注微信的。
刘擎教授虽然接触微信的时间比较晚,但他对于电子阅读却并不陌生。在90年代的留学生涯里,他就已经习惯用电脑阅读电子英文书。在他看来,电子阅读的便捷,不仅在于比纸质有更灵活的做笔记方式,而且还可以方便朋友间的传阅。他谈到,他的一个朋友就曾经拷贝了6000本之多的政治学专业的电子英文书,另人获益颇多。同时,电子阅读还可以节省空间,那6000本电子要是换成纸质本的话,结果可想而知,“不是买不起书,是买不起房”。
当然,刘擎教授并不是全然地对电子阅读抱有好感,他也探讨了电子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带来的“时间碎片化”问题。不过,对于电子阅读的弊端批判得最严厉的则是朱大可教授。他同许纪霖老师一样,也是“三族鼎立”,不仅是“书本族”,还是“电脑族”、“手机族”。但他对电子阅读,特别是140字的微博阅读特别有种顾虑,担心短小精悍抓眼球的文字会让人变得无逻辑推理能力,终至于“不可逆转的脑残”。
而与前三位嘉宾相比,梁文道不仅少有电子阅读的经验,而且甚至都还是以手写稿的方式进行文字创作。这不免让听众大吃一惊,但是梁文道却以平常心对待。他坦言没有那种赶不上潮流的担忧,因为他的阅读与思考都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需要的恰恰不是从众,而是踽踽独思。不过,少用电子阅读的他,并非不是不明了阅读方式和介质的重要性。当前的阅读新革命就让他联系到古代相似的转变,在他看来,古代的卷轴阅读到册页阅读的转变就让文明有了别样的发展,奥古斯丁的宗教皈依经验即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在介绍完各自的阅读经验和感受后,本次对谈进入了与现场听众互动的环节。由于是通过以手机短信进行提问,现场的节奏更为流畅,而四位对谈嘉宾也渐入佳境,侃侃而谈。
在提问环节,四位对谈嘉宾将更多的焦点转向了当前新媒体和移动客户端阅读的意义和未来走向问题。他们坦诚,对于当前阅读介质的改变有所担忧,认为电子阅读不利于深邃的逻辑思考,甚至许纪霖教授对于电子阅读,特别是微信阅读,都有种深深的警惕感,以至于严格限制电子阅读的时间,而把最好的精力和思考放在纸质阅读中。但是,他们也并不试图回避电子阅读。事实上,他们就表示,这种对于电子阅读所发出的的担忧态度,恰恰表明了他们对于它的重视。因为,如果说电子阅读像过去启蒙时代兴起的印刷资本资本主义一样代表了一种新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他们已然提示我们应该有所反省——“我们的态度是否过于保守了呢?”也许,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有了问题,起码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后,本次主题对谈在浓烈的思想氛围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