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暑期学校第15讲暨思勉人文讲座第215讲举行。报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陈少明主讲,主题为“兑换观念的支票——中国哲学的新探索”。
讲座开始,陈少明教授谈到,本次讲演主要讨论的是一些方法论的问题。陈教授把形而上学提供给哲学的经典图景比喻为一种放风筝的图像,风筝放得高,放得远,不仅有意思,而且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形而上学与风筝的高和远的特点的不同之处在于抽象,离经验越远,则显得越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哲学及其流派都拥护这种图景,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有另外一种相反的倾向,它们比较偏重经验主义,不是对着高空,而是面向大地。陈教授认为,做中国哲学,尤其是当代中国哲学,往往缺少这些面向经验,面向生活的思考向度,所以做中国哲学需要补这方面的课程。由此,陈教授开始介绍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陈教授所说的“兑换观念的支票”,是概括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一书。詹姆士把观念的真实性或者说有效性比喻为一种可以流通的钞票。这一看法,后来由胡适做了引申,他认为观念即支票,要能够在自然银行中兑换即是有用的,否则便是空头支票,是玄学,如上帝、太极、理等。什么是没有用的或者说与经验脱节的哲学呢?陈教授引用了经验主义者赖欣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评,以及王弼《老子指略》作为例子,指出玄学与思辨哲学如果说与经验主义所说的观念有什么不同的话,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玄学和思辨哲学在解释概念的时候,不是描述概念的经验内容,而是用一个概念解释另一个概念,而每一个概念都有待于解释,这样的结果是走入思想的迷宫。同时,陈教授也强调,“我并不是赞同说思辨哲学是错的,我只是说思辨哲学跟我们经验脱节,我们是不容易理解的,而且我也不打算说哲学应该完全避免形而上学的内容,或者完全脱离思辨的内容。但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不能把哲学变成完全是在概念上兜圈子。否则,反对哲学的人就有很强的理由,而且哲学的队伍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弱。”
对于中国哲学的新探索这个问题,陈教授从宽泛的意义上回顾了既有的学术路径中学问与经验的关系。这些路径有传统的经学、子学与宋学,现代的经典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以及哲学史。陈教授认为,经典文献学与学术史偏于守旧,而思想史与哲学史则是趋新的。在分析这些既有的致思路径之后,他强调,这并非说这些学问是没有意义的,每个学科在它处理的知识范围里,都有其价值,它们的特长都是另外一些学科所不能解决的。然而,陈教授认为,对于我们今天如果想推动中国哲学来说,这些学科还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我们要做中国哲学这个要求,必须补“经验”这一课,必须面向经验来讨论哲学问题。什么是经验呢?陈教授进而谈到,经验是从当下开始的经验,“当下”这个词,有些人用的非常玄,但他强调,该词其实可以非常朴实,不同的学科指向不同的经验向度,当下的经验是人人有机会经验到的,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行业的,也不是实验室的经验。在他看来,经验是我们所有正常人有可能接触到的,有古今,也有中西。概括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四种经验,即身体的经验、道德的经验、语言的经验、意识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陈教授分享了自己这些年在做中国哲学上的一些想法。他认为,要跃出教科书之外,找一些不一样的方法,教科书研究对象往往偏于概念、范畴、命题与学说,但中国哲学的经典思想并不直接表现为范畴、命题等,往往体现为故事和寓言,也因此往往不被哲学史列为重要的讨论对象。陈教授认为,经典解读有两个层次,首先要从文本情节看作者的意图,其次要扩展经验与文本含义的比较,后一方面更为重要,经验是理解、深化、修正经典观念的依据,进而推动经典哲学发展。陈教授以“命”与“耻”观念为例,来做进一步说明。接着,陈教授提出,作为哲学对象的经验是被反思的经验,经验与经历不同,经历不等于经验,经历变为经验的最自觉的办法是内化为认知模式。同时,他还指出经典阅读对于想象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最后,陈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认为,要“即器言道”,不断揭示生活的意义所在。
讲演结束后,就个体体验如何具有普遍性、经验与心理的关系等问题,陈少明教授与在场学员展开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