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做题为“天人之辩:历史与现代”的学术报告。此为“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闭幕演讲,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副教授主持。
杨国荣教授指出,自人类走出自然,成为自然的“他者”之后,人与自然之间便开始了漫长的互动过程。所谓“天人之辩”即以此为背景。他首先从人自身的存在、人与外部对象两个角度辨析了天人之辩的二重内涵。接着又从历史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天性与德性在各家各派中的不同侧重。他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儒家是化天性为德性,而道家是要求回归天性,两者呈现不同趋向,各有所见,亦各有所弊。由此来看,应该扬弃天性和德性的分离,实现人的存在在天人之间的统一。
讲座第三部分,杨教授本着历史与思辨相结合的理路,对人与外在自然的关系做了历史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道家注重天人之间的原始统一,并将其理想化,以自然原则为前提,肯定天人的统一。而儒家则展现出不同的面向,一方面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肯定人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仁民爱物,体现出天人相分的观念。杨教授进而认为,儒家基于赞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合一,一方面不同于道家的原始合一,但另一方面,这种统一本身又以人对自然的作用未充分发展为基础上,也就是说,儒家是在天人互动未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追求天人合一。与古代不同,近代以来,历史地看,儒、道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总体上体现的是前现代的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天人的互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推进。然而,与之相联系的是人道原则的片面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功利主义立场,即从人的需要、目的出发,对自然的片面利用、征服、占有,由此导致天人失衡。立足当代,杨教授指出,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外部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关系时,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重建天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涉及三重扬弃或超越。第一、超越前现代的视域;第二、超越近代以来对人道原则的片面发展,亦即扬弃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人道原则;第三、超越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偏向,即对质疑理性、拒斥现代性合理发展的后现代,也需要加以扬弃。
此后,杨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天人之辩的历史走向应是人道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他指出天人之辩的背后,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概要而言,这种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注重天性,强调无以人灭天、道法自然,体现的是自然原则;注重德性、肯定通过对自然的作用以满足人的需要,则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道原则。两者之间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两点,第一、感性与理性(感性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第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具体地体现为尊重人的内在意愿与合乎普遍社会规范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意义,就在于走向真实、具体的存在。杨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对象世界这一层面,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的关系,则涉及合目的性与合法则性。
杨教授最后谈到,天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天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动态的平衡,从原始的合一到天人的分化,又进一步在新的历史层面不断重建天人统一。这种历史过程中的统一,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师生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就“天人之辩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哲学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德性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现代性分化程度”、“自由与自然的关系”、“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关系”等问题,与杨国荣教授做了探讨、交流。
杨国荣教授指出,自人类走出自然,成为自然的“他者”之后,人与自然之间便开始了漫长的互动过程。所谓“天人之辩”即以此为背景。他首先从人自身的存在、人与外部对象两个角度辨析了天人之辩的二重内涵。接着又从历史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天性与德性在各家各派中的不同侧重。他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儒家是化天性为德性,而道家是要求回归天性,两者呈现不同趋向,各有所见,亦各有所弊。由此来看,应该扬弃天性和德性的分离,实现人的存在在天人之间的统一。
讲座第三部分,杨教授本着历史与思辨相结合的理路,对人与外在自然的关系做了历史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道家注重天人之间的原始统一,并将其理想化,以自然原则为前提,肯定天人的统一。而儒家则展现出不同的面向,一方面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肯定人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仁民爱物,体现出天人相分的观念。杨教授进而认为,儒家基于赞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合一,一方面不同于道家的原始合一,但另一方面,这种统一本身又以人对自然的作用未充分发展为基础上,也就是说,儒家是在天人互动未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追求天人合一。与古代不同,近代以来,历史地看,儒、道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总体上体现的是前现代的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天人的互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推进。然而,与之相联系的是人道原则的片面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功利主义立场,即从人的需要、目的出发,对自然的片面利用、征服、占有,由此导致天人失衡。立足当代,杨教授指出,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外部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关系时,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重建天人的统一。这一过程涉及三重扬弃或超越。第一、超越前现代的视域;第二、超越近代以来对人道原则的片面发展,亦即扬弃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人道原则;第三、超越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偏向,即对质疑理性、拒斥现代性合理发展的后现代,也需要加以扬弃。
此后,杨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天人之辩的历史走向应是人道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他指出天人之辩的背后,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概要而言,这种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注重天性,强调无以人灭天、道法自然,体现的是自然原则;注重德性、肯定通过对自然的作用以满足人的需要,则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道原则。两者之间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两点,第一、感性与理性(感性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第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具体地体现为尊重人的内在意愿与合乎普遍社会规范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意义,就在于走向真实、具体的存在。杨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对象世界这一层面,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的关系,则涉及合目的性与合法则性。
杨教授最后谈到,天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天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动态的平衡,从原始的合一到天人的分化,又进一步在新的历史层面不断重建天人统一。这种历史过程中的统一,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师生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就“天人之辩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哲学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德性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现代性分化程度”、“自由与自然的关系”、“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关系”等问题,与杨国荣教授做了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