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 2014-09-15   作者: 伍龙  浏览次数: 12
  8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落下帷幕。上午11点30分,闭班式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举行,仪式简短而庄重。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方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赟教授出席,全体学员参加。
  梅兵副校长代表学校致闭幕辞。首先,她对前来参加暑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感谢。她说,儒学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在中华民族迈向强盛和复兴的道路上,研究、反思儒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民族的特性,又能帮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和顺当。在此意义上,此次暑期学校的举办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紧接着,她谈到,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古籍研究是优势学科,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是基于这一优势学科群建立起来的。虽然建院时间不长,但在推进机制创新等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一方面汇聚了学校的优秀教授,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很多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腕学者也不时地活跃在这块不算太大的土地上。梅副校长进而说到,在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各位青年学人应已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如果接下来能够与各位教授和在座学员保持联系,或者加盟到思勉高研院来,将是这次暑期学校一个超值的收获。
  陈少明教授在致辞中认为,在现时期举办“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这一主题的暑期学校是非常及时的。目前,文化界从上到下都有儒学复兴的趋势,这是一个温暖的气息。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立场。一方面,此次暑期学校不同于大众知识的传播,而是比较认真、严谨的学术讨论,从理性交流和探讨中获得、推进相关认识。另一方面,这样的形式非常好,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同学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同学之间的影响相比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下来,北京大学王建宝、华东师范大学庞士桐2名同学代表学员发言,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了个人对儒学的理解,以及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收获。发言结束后,陈赟副院长向学员代表颁发印有讲员签名的结业证书。
  陈赟副院长在闭幕总结中说到,如果说毛泽东同志的建国是中华民族在现代的第一次起航,邓小平同志则给我们带来了第二次起航,今天我们面临着第三次起航的关点。如果说前两次起航是在与传统的断裂中形成的,那么第三次起航则是在百年历史与千年历史重新连接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在这个关节点上,儒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出发,我们这个时代不但需要能够回应时代问题的思想家,而且需要身体力行的儒者。陈赟教授以张横渠的话与大家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后,他感谢全部学员的参与,感谢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感谢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
  最后,方媛书记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首届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闭幕,并祝愿大家旅途愉快、学习进步。在持久的掌声中,为期10天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