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教授主讲“清末民初的帝制意识与反帝制意识”

发布日期: 2014-10-24   作者: 陈阳  浏览次数: 11
  10月2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杨国强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作题为“清末民初的帝制意识与反帝制意识”的学术报告。此为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校庆月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忠民研究员应邀担任主持、评论。
  首先,杨国强教授从分析中国古已有之的“君权”观念入手。在儒家的理想叙述当中,君师本应合一,君主作为一个符号,其背后的意义对应着天道、国家和社稷;而在现实的制度演变,师道是在士人手中,因此掌握了君权的帝王仍然会被放在君师合一、内圣外王的评判语境之下,儒家学者把规范、教育具体的君主作为要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受到儒学理论、祖宗家法乃至天象灾异的约束。作为抽象符号的君主具有神圣性,而每一个具体的皇帝则有可能丧失神圣性。这种把君主本身和君主制度分开的理论使得中国的君主制富有弹性,因而中国传统的帝制意识能不断延续。
  然后,杨国强教授分析这一传统的君主制观念如何在近代发生了转变。他指出,近代中国出现了两种新的诠释,冲击着传统的君权观。第一,西方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政治思想从西方自身的封建历史出发,对中国做出了“专制国家”的论断,这一观念通过日本的转引,进而在晚清中国流传甚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富强的过程当中,用其解释中国在中西碰撞中的败因。第二,在西潮的冲击下,晚清的反满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产生于实际的满汉矛盾,而是甲午至庚子长期积累的负面情感催化所生,随之而来的是日俄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使得立宪制度成了君主制度之外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设计,开始冲击传统的帝制意识。
  接下来,杨国强教授阐述了民国建立之后共和、国家和帝制意识的问题,尤其着重分析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在他看来,既存的历史叙述从称帝这一结果倒推袁世凯的思想,认为袁世凯自辛亥鼎革到洪宪时期有着一以贯之的帝制“阴谋”,这种讲述不能真正展现历史的真相。袁世凯走向帝制,有着自己内在的认识和心理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周围环境和人事造成的隔阂的影响。杨国强教授进而总结道,洪宪帝制表面上是复辟帝制,实际上仍然采取了共和时代帝制意识转化之后的诸多思想观念,重建君主制并非再造千年的帝制传统,而是上接近代中国数十年间新陈代谢的结果。
  最后,上海社科院张忠民研究员对杨国强教授的演讲作了简练精当的评论,并对其中的方法论作了归纳、总结。杨国强教授亦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深化阐释了“清末民初的帝制意识和反帝制意识”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