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文教授主讲思勉专题演讲“汤武放伐与王霸之辨”

发布日期: 2014-12-17   作者:  浏览次数: 11
  2014年12月15日15时,思勉专题演讲第39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学报》编审兼《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学科编辑杨海文教授。杨教授以“汤武放伐与王霸之辨”为主题,围绕《荀子•议兵》篇探讨孟子与荀子的相似度问题。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陈赟教授主持,哲学系的方旭东教授担任评委,来自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系以及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等院系的众多师生聆听了讲座。
  杨教授在讲座的引言部分指出,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关系包括相似度、相异度两个面相,传统的孟、荀比较研究基本局限于相异度的一面,而对孟、荀之间的相似度则极少被关在。而通过对《荀子•议兵》篇研读,他发现荀子与孟子之间相似度是一个极其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孟子与荀子关于汤武放伐这一大事件的政治态度以及关于王霸之辨这一大概念的思想倾向之上。就前者而言,杨教授指出,无论是孟子说“一夫纣”,还是荀子说“独夫纣”都是对桀纣之恶的确认;无论孟子说“王师”,还是荀子说“人师”都是对说汤武的军队是由仁义者统帅,经过长期的仁义熏陶;无论孟子说“何其血之流杵”,还是荀子说“兵不血刃”,都是说仁义之兵可以轻易地对抗桀纣之恶。总之是立足于仁义论对汤武放伐这一大事件给予了肯定。就后者而言,杨教授指出,孟子和荀子在王霸之辨相似性表现为:既有其积极—理想的形态,即坚持王道高于霸道的价值定位,以王道规制霸道;又有其消极—操作的形态,即“以力假仁者霸”或者“信立而霸”,以霸道补充王道。王霸之辨也构成了孟、荀相似度的最核心体现。
  演讲结束后,方旭东教授就杨教授的为学风格与本场讲座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点评,在场的师生也就孟子、荀子相似度的其他面向,孟荀相异度何以在后世被更加强调,儒学的精神气质与荀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等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