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徘徊于文史、古今、政学之间——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治学路径及其得失”的学术报告。
陈平原先生以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四位八十年代还活跃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如何治学、育人及个人命运为切入点,谈论193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的文学教育、知识分子的道路等问题,并最终追问 “大学到底怎么了?”这一制度层面的问题。
报告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主要包括“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文学史学的互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政治与学术的纠葛四个部分。陈教授首先讲述了四位先生文学或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各自的生平和教学经历,将四位先生的治学路径分为两类,吴组缃、林庚属于“为创作而研究”,王瑶、季镇淮属于“为学问而学问”,认为上世纪40年代文学教育已经转向专业化的路子,变为“学问”了。四位先生虽然个人兴趣不同,但专业研究方向,多少都是兼及古今的。如林庚先生是著名的新诗人,却不研究新诗而研究屈原、李白,以诗人之心体味古典诗歌。如王瑶先生以一部《中国新文学史稿》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础,将研究古典文学的一套方法来研究现代文学的。陈教授还借用林庚先生“以教学为业而心在创作”来说明文人面对学者、文人双重身份时不得不然的苦衷。在“政治与学术的纠葛”这一沉重话题下,陈教授主要介绍了四位先生从1958年之后二十多年的遭际和所遭受的批判,以见出政治对学术及知识分子的压抑和束缚。第二方面是“老大学的回响”,讨论上个世纪30年代的老大学和80年代的北京大学之间的异同与变化,以及谈论新的学位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大学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陈平原先生向在场的师生讲述了他与华东师大的渊源,从2002年至今他已经在我校做过47场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或是已经成文的,但更多的是正在写作思考的,或是刚刚完成并未发表的文章。他说:“到华师大每年都有新的思路,新的研究,我愿意把我的学术跟这所大学联系起来。”
陈平原先生以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四位八十年代还活跃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老教授如何治学、育人及个人命运为切入点,谈论193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的文学教育、知识分子的道路等问题,并最终追问 “大学到底怎么了?”这一制度层面的问题。
报告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主要包括“北大中文四老”的由来、文学史学的互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政治与学术的纠葛四个部分。陈教授首先讲述了四位先生文学或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各自的生平和教学经历,将四位先生的治学路径分为两类,吴组缃、林庚属于“为创作而研究”,王瑶、季镇淮属于“为学问而学问”,认为上世纪40年代文学教育已经转向专业化的路子,变为“学问”了。四位先生虽然个人兴趣不同,但专业研究方向,多少都是兼及古今的。如林庚先生是著名的新诗人,却不研究新诗而研究屈原、李白,以诗人之心体味古典诗歌。如王瑶先生以一部《中国新文学史稿》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础,将研究古典文学的一套方法来研究现代文学的。陈教授还借用林庚先生“以教学为业而心在创作”来说明文人面对学者、文人双重身份时不得不然的苦衷。在“政治与学术的纠葛”这一沉重话题下,陈教授主要介绍了四位先生从1958年之后二十多年的遭际和所遭受的批判,以见出政治对学术及知识分子的压抑和束缚。第二方面是“老大学的回响”,讨论上个世纪30年代的老大学和80年代的北京大学之间的异同与变化,以及谈论新的学位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大学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陈平原先生向在场的师生讲述了他与华东师大的渊源,从2002年至今他已经在我校做过47场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或是已经成文的,但更多的是正在写作思考的,或是刚刚完成并未发表的文章。他说:“到华师大每年都有新的思路,新的研究,我愿意把我的学术跟这所大学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