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黄英俊主讲“国家历史的地区化”

发布日期: 2015-03-16   作者:  浏览次数: 11
  2015年3月1日至8日,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历史系副主任黄英俊(Hoang Anh Tuan)副教授访问了我校。6日下午2点钟,黄英俊在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作了题为“国家历史的地区化:古代和中世纪越南在东亚的海上贸易”的学术报告。
  黄英俊出生于1976年,早年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获该校历史学博士学位,主修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海洋扩张史以及越南近代早期对外关系史,著有《17世纪越南与荷兰关系史》(2007,英文版)以及《16-17世纪荷兰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中记载的河内》(2010,越南文版)。他是越南当代研究早期本国对外关系史的权威和新秀。
  黄英俊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1)贸易的枢纽以及面向中国的海上门户:1-10世纪;(2)越南独立王朝时代的海上门户:11-15世纪;(3)海上贸易门户向南方的转移: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早期。黄英俊指出,越南史学界长期以来将重点放在反侵略、农村问题和阶级斗争等领域,近年由于国家战略向海洋的转移,出现对于海洋史的关注,但是仍然有偏颇和极端的倾向。他主张从历史事实本身出发,以全球史和区域史的观点看待越南这个有着30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的国家在整个东亚地区以及海上东西商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从远古时代开始,从东京湾(北部湾)至越南中部的沿海地区就是非常活跃的海上贸易区域,越南历代统治者在许多时候对于海上贸易活动并不抱完全排拒的态度;在某些时候,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他们甚至对于贸易持鼓励的态度。在中世纪的时候,穆斯林在从南部中国到越南中部的广大地区也有频繁的贸易活动;在1371年至1576年中国海禁时期,越南丝绸以及瓷器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产品远销至非洲和欧洲。在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葡萄牙人与荷兰人来到远东,整个东亚的贸易体系从结构和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越南沿海的贸易口岸也相应从北方的云屯一带迁移到太平江河口的铺宪与今天的河内一带。总之,越南的整个海上贸易是与它当时周边的海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该次讲座由历史系顾卫民教授主持,钱盛华以及王淑会同学担任越南语的翻译,历时两小时三刻钟。参加讲座的还有历史系副主任孟仲捷教授、朱明副教授、肖琦博士以及本科生和硕士生三十余人,大家环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在世界史与本国史之间的界限不应像通常人们想象的那样壁垒森严,本国史的研究是可以放在世界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另外,历史研究可以融汇多种学科的知识包括考古学、人类学、航海史、贸易史、宗教史以及艺术史进行。
  黄英俊在沪期间,参观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原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历史建筑、衡山路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圆明园路原基督教协进会遗址、徐家汇天主教主教座堂、徐家汇原耶稣会藏书楼等地。藏书楼的王仁芳馆长特别向黄英俊开放档案室,使他能够目睹16至18世纪欧洲与东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