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区域文化研究系联合主办的“明清以来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5报告厅召开。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筑波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忠北大学、汉阳大学、国民大学,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科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25位学者共襄盛会。与会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和议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绘出“地方与国家”的复杂光谱,提供了理解“中国”的不同进路,也描绘出丰富多面的“中国”。
诚如会议筹办人许纪霖教授在开幕式中指出的,本次会议汇聚了“五路大军”,他们是科大卫教授、刘志伟教授和赵世瑜教授所代表的“华南学派”,冯筱才教授、罗士傑教授等领衔的温州研究团队,村田雄二郎教授领衔的日本学者、金衡钟教授领衔的韩国学者,以及许纪霖教授、杨念群教授等代表的知识分子-思想史研究学者。虽然“地方与国家”是学界长久关切的议题,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等角度已多有讨论,但如此跨领域的对话实属少见。综合言之,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地方”的相对性、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士大夫和现代读书人在地方与国家之间的中介作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历史转型等议题。这些研究分别从政治、文化、观念和宗教等角度切入,或关切知识人的思想世界和社会变迁,或关注“南北”、“西北”、“东北”以及县、乡村等不同层级的“地方”区域,或考察社团组织、文化传播和政治制度,或参照台湾、韩国和日本的具体历史经验,虽然路径和议题迥异,但都在回应“如何理解现代中国”这个大问题。正由此才构成了“五路大军”的交锋与融汇,成就了此次学术思想盛会。
本次研讨会名家云集,新见迭出,争论热烈,场场爆满,且不乏从外地赶来旁听的学生,实乃近年少见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