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哥廷根大学Matthias Freise教授谈文学历时性中的对话方法

发布日期: 2015-04-07   作者:  浏览次数: 11
  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下午,一场关于文学语言对话的思勉人文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展开。此次讲座的主讲为德国哥廷根大学比较文学和斯拉夫语言系教授Matthias Freise。作为多部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Freise教授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比较文学、文艺理论、斯拉夫语言文学,以及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欧洲各个主要历史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现象。此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范劲主持,参与讲座的学生和老师来自于多个专业和方向,令讲座的受众面更加丰富。
  讲座于下午两点准时开始,本讲座主要探讨文学史的“时代”划分的基础问题。晚近的欧洲文学研究竭力避免使用“时代”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据说不过是文学史家的发明。Freise教授则认为,时代概念不仅是实用的诠释学工具,且这些概念本身就是当下和过去持续对话的产物。这一对话源自文化史,也塑造了文化史,因此时代是“真实的”,正如文化是“真实的”。和过去的对话不仅对于理解过去时代的人物至关重要,对于当代人塑造其自身的文化身份也不可或缺。由对话的眼光来看,处于某时代或成为某时代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被“局限于”某一世界观。Freise教授认为时代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关系,是需要被人们理解的。因此需要为文学史建立一种模型,将时代交替的连续性和断裂性系统地联系起来。基于这个论点,他列举了巴赫金和卢曼的对话理论,欲证明文学时代并不是自发的,它们本身无法定义自己,因此需要对话来获得外部环境的确认。在接下来对时代知识的讨论中,他将对话理解一种结构术语。认为,首先,时代在对话中形成。其次,时代是在两个层面上形成:第一个层面是当代人对时代的接受、理解和改变;第二个层面是后代对时代的认知及其行为模式。而解释时代的复杂性同样需要结合两个部分:1)对时代的洞悉能力;2)对时代的无知。需要建立一个文学史模型,使得这种洞悉能力和无知能够在时代的交替中互补地分布。最后,Freise教授提出文学文本的直接接受者是从同代作家中召集起来的,后人则成为了所谓的超级接受者。这个接受者群体能够在共同世界观和共同社会实践的环境下理解文学文本。因此,文本表达了时代的真理。讲座最终阐明了一个问题,即每一时代都是特殊的、然而也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最有效表述。
  在讲座的提问阶段,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不仅涉及到了文中所提到的边界问题,还涉及到了现代国家之间的政治对话问题,Freise教授都作了精妙的回答。最后,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