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在思想节上谈“思想改变世界”

发布日期: 2015-05-08   作者: 杨晶蕾  浏览次数: 30
  2015年5月6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C区报告厅,著名作家叶兆言应邀出席第三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开幕式,并作题为“思想改变世界”的公开演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杨扬教授主持,并参与对谈。
  叶兆言出生于书香世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是当代名作家中较少见的“科班出身”。演讲主要围绕作家早年的阅读和写作感受展开。他谈到,文革中自己作为一介少年,写作文的切身经历使他感到写作其实不得不受制于时代和环境,如同龄人所比拼的多是对伟大领袖更多、更长的赞美和修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学生作文中,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军事救国、崇尚武力的社会流行思潮,也就说明在现代社会的每个阶段,思想往往“徒劳地”改变世界,而实质上是世界改变了思想者和思想本身。他曾多次重申,文学家并不一定是思想家。这与杨扬教授所提及的,叶兆言的创作多是以小见大,用常人生活的丰富和平淡来折射社会动荡、时代变换,是内在地相呼应的。叶兆言笔下,人物和情节更多地可以称为“历史的碎屑”,貌似无足轻重,实则是不该被遗忘、被忽视的。叶兆言看来,学生时代的青年最应重视学习与爱情两大“任务”,同时他并不自认为可以承担人生导师的任务。他认为,对于作家而言,不断的自我否定、犹疑和动摇,或许是内心丰富感受的体现之一。
  对于创作与阅读的关系,叶兆言谈到,南京大学学风沉稳,要求研究生以苦读资料为本,不允许过早地进入创作。而华东师大则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写作,齐头并进,尽早发表作品。事实证明,两校学风各有所长,而且创作活动本身就会产生、带动对阅读的强烈渴求。叶兆言认为,现代文学水平远远不如当代文学,以巴金、鲁迅等为例,其后期创作的技巧和意象之成熟远远超过前期的代表作,但创作质量越高,受到的关注度越低,影响力越来越小。巴金的《家》以封建主义为家庭中所有问题、矛盾的唯一根源,实际上也是非常单一的;而《寒夜》中亲人之间以爱的名义制造出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才更好地触及了人性的深刻。
  演讲后,就如何指导少年儿童写作、率真与“尽善”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叶兆言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对于思想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学关心的是世界存在的问题之本身,是复杂的、多样化的、鲜活的,文学不应承担思想、法律的任务,也不应刻意追求问题的答案、现象的原因。就这点而言,文学应当是远远大于思想的。整场活动中,叶兆言、杨扬二位老师不断互动,话题轻松、自然,满是平等、温馨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