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光谈“民主、共和与抽签”

发布日期: 2015-05-12   作者: 杨晶蕾  浏览次数: 14
  2015年5月11日上午,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民主、共和与抽签:历史的视角”的学术讲座。此为“第三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的第四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哲学系教授童世骏主持。
  王绍光教授从“民主”、“共和”与“抽签”三个关键词在当代的常见涵义切入,展开本场讲座。一般认为,民主是指竞争性选举,共和则与帝制相对,抽签的含义则一般远离政治活动。回溯历史,民主的原义是指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当家作主的政体。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们对民主基本持批评态度。现代民主观念的定型要迟至熊彼特提出的“最低限度的民主”,即现代代议制民主。而“共和”一词对罗马人而言,也与特定政体无关,用共和制专门指称非君主制,也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在晚期语境中,“共和”概念可能指向了某种包含君主、贵族和民主政治成分的混合政体,一定程度上被肯定为最优政体。政治生活中的抽签则是一种随机抽取并赋予特定角色的行为。
  紧接着,王绍光教授论述了雅典民主之中抽签的地位和意义。在雅典的民主机构中,法庭、立法委员会、议事会、行政官员中的绝大多数是由抽选产生的,为此特制了抽签机。抽选被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民主的标志。十八世纪思想家们继承了抽选是民主政体特征之一的观念,因为抽选有利于防止政治操控,促进人民当家作主。
  在罗马共和国中,官员和元老院成员都经由选举产生,但抽签仍然作为与选举搭配的重要手段广泛见诸于权力分配之中,用以在政治势力之间制造平衡,防止政权的垄断。在公民大会的历史上,无论选举采用依次投票还是同时投票,都有其不足,最终罗马发展出了选举与抽签相结合的选官制。保民官和部落平民大会的设置,也与抽签异曲同工,权力的双轨制有利于民众控制精英滥用权力。
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的政体,势力和矛盾更加复杂和变动不拘。以威尼斯为例,一千多年的大公制中,大公的产生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抽选,从而避免了任何豪强家族对选举的操控。而佛罗伦萨的首长会议、正义旗手等机构,选取当政者的方式也是基本依靠抽签。美地奇家族坐大后,经多次斗争最终废除了抽签制,结束了佛罗伦萨的黄金年代。
王绍光教授总结道,抽选优势很多。一方面,抽选难以被人操控,其结果具有代表性、公平性,而且植根于人性本善的固有信念。另一方面,抽选还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参与者的异质化、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
讲座后,就抽选制度存在的劣势、现代政治中恢复抽选制的实践可能性等问题,王绍光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他表示,对于如何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引入抽签制的构想,他还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而选举作为现代民主的主要形式,可以与抽签相结合,共同针对人为操纵等最常见的干扰民主的因素进行制度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