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上午10时,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思勉人文讲座第250讲“儒学与民主:艰难的结合体还是有成效的伙伴关系?”。本次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方旭东教授担任主持,主讲人为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陈祖为教授。出席沙龙的有华东师大的部分教授以及哲学系、政治系的部分学生。
主讲人在报告一开始介绍了沙龙主题的背景。从一开始,儒学就受困于其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严重脱节。当代儒家必须发展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模式,既不失儒家理想的基本精神,同时又能应对现代处境下生发的各种问题。接着,报告人用四大部分对他的思想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报告者明确指出了他的主要任务与兴趣并不在于确定儒家理想的细节,而在于将儒家理想视为一种“规范性理想”,并据此发展出一套能在现实中保持儒家理想之精神的非理想政治理论。即研究一下是否有可能把非理想状态中的实践与儒家规范性理想相连。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儒家的两种理想:大同和小康。报告者指出在早期发展阶段,儒家思想就已经提出不同层次的理想以应对现实挑战。对这些理想最好的讨论见于《礼记》的“礼运篇”。在其中孔子首先描述了黄金时代“大同”——一个远古时期存在过的理想社会,然后又描述了近期存在过的“小康”理想社会。描述大同和小康的段落与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和社会的理解基本一致。大同为完美理想,小康为应对不利社会条件的次一级理想。但我们该如何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报告者指出孔子认为大同社会在远古存在过但已不能复返,因此小康并不是通往大同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也许,我们可以把小康描述为次好理想,而大同则是最好理想,但即使如此也似乎不完全尽然。从概念上看,“次好”不一定以“最好”为目标,或者与“最好”保持重要联系。然而,小康确实旨在保存大同之伦理精神。为应对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小康采纳了新的手段和规范,但这些仍然保持了完美理想的伦理道德精神,并以此为最终目标。因此,对小康与大同之间关系的最佳描述应该如此:小康以大同为其规范性理想,并部分地实现了该理想。在第三、四部分报告者先是指出了先秦儒家所面对的僵局,进而对于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报告者指出先秦儒家所面对的这种困境在过去两千年中并没有太大改变。今天,任何试图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振兴儒学的努力,都会面临先秦儒家所面对的相同的任务,即如何发展出一条社会和政治的非理想进路,既以理想为致力方向,又能有效地处理非理想现实状况下出现的问题。早期儒家深陷于小康理想之中,没有找到出路。我们今天能否做的更好?我们又该怎么做呢?针对以上的困境,报告者概述了三个考虑因素,认为它们将引导现代社会构建儒家政治哲学的过程。第一个与正确掌握儒家理想之精神的重要性相关。第二个关系到儒家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第三个与理想和非理想关注之间的正当关系相关。在讲座最后,报告人进一步指出,回应儒家所面对的僵局或困境的最好方式是采纳由儒家良善观念而非自由主义权利观所形塑的自由民主制。报告人主张,要将自由民主制度从其常见的自由主义哲学基础剥离出来,用儒家原理对其角色与功能重新加以定位。报告人相信,对儒学与自由民主制的这种结合,于双方都相得益彰。
在讨论环节,参与沙龙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讲人对提问一一做了回应。会场气氛热烈,持续了2个半小时才告结束。
主讲人在报告一开始介绍了沙龙主题的背景。从一开始,儒学就受困于其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严重脱节。当代儒家必须发展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模式,既不失儒家理想的基本精神,同时又能应对现代处境下生发的各种问题。接着,报告人用四大部分对他的思想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报告者明确指出了他的主要任务与兴趣并不在于确定儒家理想的细节,而在于将儒家理想视为一种“规范性理想”,并据此发展出一套能在现实中保持儒家理想之精神的非理想政治理论。即研究一下是否有可能把非理想状态中的实践与儒家规范性理想相连。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儒家的两种理想:大同和小康。报告者指出在早期发展阶段,儒家思想就已经提出不同层次的理想以应对现实挑战。对这些理想最好的讨论见于《礼记》的“礼运篇”。在其中孔子首先描述了黄金时代“大同”——一个远古时期存在过的理想社会,然后又描述了近期存在过的“小康”理想社会。描述大同和小康的段落与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和社会的理解基本一致。大同为完美理想,小康为应对不利社会条件的次一级理想。但我们该如何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报告者指出孔子认为大同社会在远古存在过但已不能复返,因此小康并不是通往大同的一个过渡性阶段。也许,我们可以把小康描述为次好理想,而大同则是最好理想,但即使如此也似乎不完全尽然。从概念上看,“次好”不一定以“最好”为目标,或者与“最好”保持重要联系。然而,小康确实旨在保存大同之伦理精神。为应对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小康采纳了新的手段和规范,但这些仍然保持了完美理想的伦理道德精神,并以此为最终目标。因此,对小康与大同之间关系的最佳描述应该如此:小康以大同为其规范性理想,并部分地实现了该理想。在第三、四部分报告者先是指出了先秦儒家所面对的僵局,进而对于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报告者指出先秦儒家所面对的这种困境在过去两千年中并没有太大改变。今天,任何试图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振兴儒学的努力,都会面临先秦儒家所面对的相同的任务,即如何发展出一条社会和政治的非理想进路,既以理想为致力方向,又能有效地处理非理想现实状况下出现的问题。早期儒家深陷于小康理想之中,没有找到出路。我们今天能否做的更好?我们又该怎么做呢?针对以上的困境,报告者概述了三个考虑因素,认为它们将引导现代社会构建儒家政治哲学的过程。第一个与正确掌握儒家理想之精神的重要性相关。第二个关系到儒家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第三个与理想和非理想关注之间的正当关系相关。在讲座最后,报告人进一步指出,回应儒家所面对的僵局或困境的最好方式是采纳由儒家良善观念而非自由主义权利观所形塑的自由民主制。报告人主张,要将自由民主制度从其常见的自由主义哲学基础剥离出来,用儒家原理对其角色与功能重新加以定位。报告人相信,对儒学与自由民主制的这种结合,于双方都相得益彰。
在讨论环节,参与沙龙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讲人对提问一一做了回应。会场气氛热烈,持续了2个半小时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