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30日,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朱歧祥教到访我校,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汉字与文化》海外的专家课程。此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与台湾东海大学学术交流合作内容之一。
朱歧祥教授作为“甲骨四堂”中彦堂董作宾先生的再传弟子,近二十年都在世界各地推广汉字文化。在长期的科研教学中,朱歧祥教授总结了一套线索清晰、结构明朗的古文字研究方法。
朱歧祥教授认为,文字的原形、演变和字用是研究古文字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密不可分。以甲骨文为例,“字形”本身就是最大的关键。甲骨文字没有规范化的形构,不像小篆已经全盘定形化,多数甲骨文仍保有书写者发挥的空间。因此,相同的文字,可能会拥有多种不同的字形。例如,笔画勾勒方式与常态不同,多出来的小横画与常态不同,这些细微差异都是研究者所应注意的。
其次,不同时空的材料会有特定的书写模式。譬如,甲骨前期的武丁时期和后期的帝乙、帝辛时期,文字风格有显著的不同;花园莊东地甲骨、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之间,字形写法也有各自的特征。所以,初学者要大量阅读原材料,通过材料之间的对比,方能掌握字形的原形、演变等脉络。
再次,朱歧祥教授指出,过度沉浸在“字形”和“演变”中,容易流于主观,甚至被释文以及隶定后的楷书字形影响判断。因此,“字用”是不可忽略的。甲金文字基本上都是成辞的材料,只有通过观察大量辞例的使用语境,才能归纳出某一字形是否有其特定的用法。
这是古文字研究的一般理路,在具体文字流变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甲骨文、篆文和楷书,两点成线,三点构面;掌握了甲骨文、篆文和楷书的演变过程,便可以了解古文字研究的核心面相。
课堂内外,朱歧祥教授还向同学们传授了很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和经验。“没有方法便是最好的方法”,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初学者需要凭借一定的路径进入研究领域,但执着于方法论之中是做不了大学问的。古文字学看似只涉及文字,但如果缺乏对于经典古籍的了解,其研究便会陷入窠臼,无法登入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