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法国阿维农大学近代史研究教授Françoise Thébaud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大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西方妇女史》(1992)出版以来法国与美国的女性主义史学研究之异同”(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in France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A History of Women in the West (1991-1992): a Comparison Betwee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的讲座,此为思勉人文讲座第257讲,由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姜进主持,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博士苑莉莉全程翻译,历史系王燕、朱明老师参加了会议。
主讲人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主编的《西方妇女史》(五卷本)于1990-1992年在法国和意大利同时出版发行,汇聚了欧洲和北美近二十多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硕果和综述,该系列随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行于世,并有大量相关书评涌现。此次讲座将聚焦于《西方妇女史》问世之后法国学界对妇女与性别史的研究状况,并对比同期美国学界的研究,围绕法国的性别史的内涵是什么,在最新的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术语和主题是什么,以及这个领域的组织研究状况如何等问题展开。
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首先介绍了法国史学界如何在社会史研究中增加性别视角,以及如何在经验学科历史学的范畴中实现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化。从1970年代起,法国妇女史学界一直聚焦于妇女学如何从社会学的学科范畴进入历史,从开始的关注妇女工作、女工问题到后来对妇女日常生活研究的转向。《西方妇女史》(五卷本)就是该项成果之一。相比于之前的妇女史研究,这一综合性的工作提出了妇女史新的研究影响,关注于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引入性别关系的研究,更加强调性别作为“制度”的文化内涵,同时采取多维研究途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性别”与“社会性别”的概念区分,证明妇女拥有自己能够讲述的自身的历史。虽然这一学术成果取得了理论及范式的突破,然而仍旧能够听到对这一综合性研究的质疑。有男性历史学者批评该书描绘的西方妇女史是一部“静止的历史”,这一缺陷来自于对政治制度关注的缺失。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回应,事实上该书明确地阐明了政治策略及体系对妇女的影响。
法国妇女史研究中的“法式特色”也是《西方妇女史》(五卷本)教授论述的重点。由于1980年代文化研究法的运用,法国妇女史围绕着两大问题来展开妇女史的研究,第一点,即用性别史来代替日益被质疑的妇女史;第二点,受到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法国学界开始思考“何谓好的妇女史”——这一思考强调身份认同的历史化,即如何将妇女的研究带入历史场景之中。在回顾了1980年代学术界研究范式转向后,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提出了法国妇女史近20年来的出现的新的特点,将这一研究的更新划分为两个范畴,分别为“旧的研究对象的新角度”以及“新的研究对象”。教授首先厘清了法国语境中“女权主义”和“妇女史”之间的概念区分,以重要的女性宣言波伏娃的《第二性》为例,将文本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解读,《第二性》是作为哲学意义中“女人的存在”为说明的哲学文本,重新定义了当时的女权主义,而非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含义,对差异性的女权运动做以解释。在谈到“新的研究对象”时,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针对新的社会问题以及研究趋向,将新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科技史、移民问题、男性气质研究以及性征研究四大板块,并对这些方向一一做以细致介绍。讲座的最后大致介绍了妇女史研究核心期刊《克里奥女神:妇女、性别与历史》以及《西方妇女史》(五卷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全球学术界翻译及流传的情况。
在提问和讨论的环节中,针对美国妇女史学界对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关注及深入研究,姜进教授向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提出两个问题:福柯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性别史的地位如何,以及妇女史在欧洲的研究是否如同在中国一般处于边缘化地位?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从法国史学史、哲学史、社会学史的不同层面对姜进教授的问题做以详细的回答:认为法国妇女史受到福柯的影响更多的在哲学学科,而非经验性的历史学科,同时由于社会运动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妇女史在英美及法国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接下来的讨论中,姜进老师与历史系的王燕老师、朱明老师以及苑莉莉博士对英文“gender”(社会性别)与法文的“性别”做以全面的讨论,尝试厘清法国中“性别”所具有的法国本土含义多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相较于其他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的妇女史具有的国别特色的具体表现。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举出了法国语境中“gender”的用法,并提出了法国妇女史对中国妇女史研究可以借鉴的几点研究方法和视野。通过这次会议,参会同学对法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独特之处有了全面的了解,讲座在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中结束。
主讲人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主编的《西方妇女史》(五卷本)于1990-1992年在法国和意大利同时出版发行,汇聚了欧洲和北美近二十多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硕果和综述,该系列随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行于世,并有大量相关书评涌现。此次讲座将聚焦于《西方妇女史》问世之后法国学界对妇女与性别史的研究状况,并对比同期美国学界的研究,围绕法国的性别史的内涵是什么,在最新的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术语和主题是什么,以及这个领域的组织研究状况如何等问题展开。
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首先介绍了法国史学界如何在社会史研究中增加性别视角,以及如何在经验学科历史学的范畴中实现妇女史研究的理论化。从1970年代起,法国妇女史学界一直聚焦于妇女学如何从社会学的学科范畴进入历史,从开始的关注妇女工作、女工问题到后来对妇女日常生活研究的转向。《西方妇女史》(五卷本)就是该项成果之一。相比于之前的妇女史研究,这一综合性的工作提出了妇女史新的研究影响,关注于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引入性别关系的研究,更加强调性别作为“制度”的文化内涵,同时采取多维研究途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性别”与“社会性别”的概念区分,证明妇女拥有自己能够讲述的自身的历史。虽然这一学术成果取得了理论及范式的突破,然而仍旧能够听到对这一综合性研究的质疑。有男性历史学者批评该书描绘的西方妇女史是一部“静止的历史”,这一缺陷来自于对政治制度关注的缺失。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回应,事实上该书明确地阐明了政治策略及体系对妇女的影响。
法国妇女史研究中的“法式特色”也是《西方妇女史》(五卷本)教授论述的重点。由于1980年代文化研究法的运用,法国妇女史围绕着两大问题来展开妇女史的研究,第一点,即用性别史来代替日益被质疑的妇女史;第二点,受到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法国学界开始思考“何谓好的妇女史”——这一思考强调身份认同的历史化,即如何将妇女的研究带入历史场景之中。在回顾了1980年代学术界研究范式转向后,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提出了法国妇女史近20年来的出现的新的特点,将这一研究的更新划分为两个范畴,分别为“旧的研究对象的新角度”以及“新的研究对象”。教授首先厘清了法国语境中“女权主义”和“妇女史”之间的概念区分,以重要的女性宣言波伏娃的《第二性》为例,将文本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解读,《第二性》是作为哲学意义中“女人的存在”为说明的哲学文本,重新定义了当时的女权主义,而非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含义,对差异性的女权运动做以解释。在谈到“新的研究对象”时,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针对新的社会问题以及研究趋向,将新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科技史、移民问题、男性气质研究以及性征研究四大板块,并对这些方向一一做以细致介绍。讲座的最后大致介绍了妇女史研究核心期刊《克里奥女神:妇女、性别与历史》以及《西方妇女史》(五卷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全球学术界翻译及流传的情况。
在提问和讨论的环节中,针对美国妇女史学界对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关注及深入研究,姜进教授向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提出两个问题:福柯在欧洲,尤其是法国性别史的地位如何,以及妇女史在欧洲的研究是否如同在中国一般处于边缘化地位?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从法国史学史、哲学史、社会学史的不同层面对姜进教授的问题做以详细的回答:认为法国妇女史受到福柯的影响更多的在哲学学科,而非经验性的历史学科,同时由于社会运动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妇女史在英美及法国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接下来的讨论中,姜进老师与历史系的王燕老师、朱明老师以及苑莉莉博士对英文“gender”(社会性别)与法文的“性别”做以全面的讨论,尝试厘清法国中“性别”所具有的法国本土含义多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相较于其他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的妇女史具有的国别特色的具体表现。Françoise Thébaud教授举出了法国语境中“gender”的用法,并提出了法国妇女史对中国妇女史研究可以借鉴的几点研究方法和视野。通过这次会议,参会同学对法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独特之处有了全面的了解,讲座在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