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下午,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冷战中心报告厅,以“学术旨趣与地域学统”为主题进行了演讲。本次讲座由华东师大哲学系陈乔见副教授主持,我校众多学子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教授就从“学术旨趣及形成原因”、“地域学统及形成条件”、以及“区域学统中学术旨趣”三方面为听众梳理了主题脉络与要点。首先,就“学术旨趣”来说,无论是中国传统学术史,还是现代西方哲学都十分关注这个话题。人们一般把某学派、学者及其著述的学术宗旨、思想兴趣、基本思想、观点倾向等称之为“旨趣”。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旨趣”不仅是学术体系建立的依据,而且还是学派产生的学术原因。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其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旨趣差异,西汉今文经学家的通经致用,魏晋之际的谈玄析理,两宋时期的义理之学都是其中的代表。其二,不同地域的学术旨趣的差异,如出现于两宋的蜀学、洛学、关学、闽学、湖湘学等等。其三,因处不同社会价层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旨趣,如庙堂之儒和山林之儒的区分。其四,不同学者学术旨趣不同,最为典型的便是大程子与小程子的不同。
“学统”概念,形成于宋代,这是受“道统”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在理学家看来,“学统”是通过学问而承传“道统”,如元代吴澄就认为“学统”就是要将学问与“道”结合,其“著《学统》一篇,使知问学之当道”。“地域学统”的兴起,还与书院组织密切相关。两宋时期,书院成为各个地域的学术中心与教育中心。正是因为这个具有学术承传与创新功能的文化社群,地域性学统才能在讲学之风盛行的两宋沛然而起。
在讨论区域学统与学术旨趣相结合的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区域学统中的学术旨趣包含哪些基本要素?一般来说,道统、学统、政统是儒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文化要素和知识价值。儒学的理想形态是道、治、学的统一,但现实社会中的儒者的知识旨趣则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区域学统中,学者们或偏重于道、或偏重于治、或偏重于学。再加之“道”可分为社会理想之道或个体人格理想之道,“治”可分为以道德为标准的治或以功利为标准的治,“学”又可分为以道为学、以治为学与以学为学等不同类型。这样,学术旨趣可以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
最后,朱汉民教授就“湖湘学派”、“岭南学派”、“浙东学派”的关联及异同与听众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讲座伊始,朱教授就从“学术旨趣及形成原因”、“地域学统及形成条件”、以及“区域学统中学术旨趣”三方面为听众梳理了主题脉络与要点。首先,就“学术旨趣”来说,无论是中国传统学术史,还是现代西方哲学都十分关注这个话题。人们一般把某学派、学者及其著述的学术宗旨、思想兴趣、基本思想、观点倾向等称之为“旨趣”。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旨趣”不仅是学术体系建立的依据,而且还是学派产生的学术原因。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其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旨趣差异,西汉今文经学家的通经致用,魏晋之际的谈玄析理,两宋时期的义理之学都是其中的代表。其二,不同地域的学术旨趣的差异,如出现于两宋的蜀学、洛学、关学、闽学、湖湘学等等。其三,因处不同社会价层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旨趣,如庙堂之儒和山林之儒的区分。其四,不同学者学术旨趣不同,最为典型的便是大程子与小程子的不同。
“学统”概念,形成于宋代,这是受“道统”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在理学家看来,“学统”是通过学问而承传“道统”,如元代吴澄就认为“学统”就是要将学问与“道”结合,其“著《学统》一篇,使知问学之当道”。“地域学统”的兴起,还与书院组织密切相关。两宋时期,书院成为各个地域的学术中心与教育中心。正是因为这个具有学术承传与创新功能的文化社群,地域性学统才能在讲学之风盛行的两宋沛然而起。
在讨论区域学统与学术旨趣相结合的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区域学统中的学术旨趣包含哪些基本要素?一般来说,道统、学统、政统是儒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文化要素和知识价值。儒学的理想形态是道、治、学的统一,但现实社会中的儒者的知识旨趣则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区域学统中,学者们或偏重于道、或偏重于治、或偏重于学。再加之“道”可分为社会理想之道或个体人格理想之道,“治”可分为以道德为标准的治或以功利为标准的治,“学”又可分为以道为学、以治为学与以学为学等不同类型。这样,学术旨趣可以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
最后,朱汉民教授就“湖湘学派”、“岭南学派”、“浙东学派”的关联及异同与听众们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