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下午三点,美国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董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给广大师生带来“跨文化理解与对话史学”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姜进教授主持,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上百位师生前来参加。
董玥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列文森(1920-1969)的中国史研究,试图通过梳理列文森的思想来探讨“对话史学”何为的问题,为现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范式转移提供一些观照。列文森作为美国中国学开端之际的大师,他的著述和思想对后继学者影响深远,近年来重读列文森的思想被提上日程。董教授对列文森的阅读其实受到一位研究犹太教思想的学者极大启发,她通过彼此间交流才关注到列文森对于犹太历史的深刻了解。董教授认为重读列文森必须打破将列文森与费正清归于一派的固有印象。
董教授熟读列文森的手稿,从中发现了列文森对于犹太历史的诸多思考痕迹。第一,犹太历史出现过多次危机,危机-回应当为犹太历史的重要主题,这一过程是周期性的,是犹太人独有的历史体验。这一点与以社会科学模式为导向的费正清所主张的“冲击-反应”模式有着重大不同。第二,犹太教尤其强调犹太人作为戒律式的生存。犹太教规定了犹太人生存下去且必须保持外在特征,因而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可见活生生的历史传统,这一点毋宁是关乎整个民族的存亡的重大问题。犹太人所做出的文化选择体现了宗教需要而非社会偏好。基于此,列文森将中国人和犹太人当作特殊的主体处理,区别于费正清把中国人当作可以现代化的无特殊性的主体。比对犹太历史和儒学历史,列文森提出了儒学传统的“博物馆化”命题、儒学权威的流动方向问题、儒学传统“知行合一”的危机。如此将犹太教和儒学互相关照,实则已经达到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境界。
列文森的思想十分复杂,且他在研究历史之际从来不顾忌自己的感情投入,后人评价不一。董教授认为列文森的研究恰恰能够为当今中国史研究提供很多借鉴之处。首先,列文森重视比较,但他不依赖于社会科学模式,而是比喻;通过比较,而不是类比。其次,列文森的研究方法并不能称之为移情,而应该称之为包含。他拒绝将历史研究对象当作第三人称处理,而是将研究者和对象当作对话参与方,以达到深刻理解。列文森的史学观点颇具冲击力,不同于汤因比、韦伯及后现代史学的观点,可以将其定义为独特的“对话史学”。
讲座结束后,董玥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诸位老师进行了探讨。关于美国中国学的新发展,董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国史发展的学科危机和走向,各位老师则进行了交流。
董玥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列文森(1920-1969)的中国史研究,试图通过梳理列文森的思想来探讨“对话史学”何为的问题,为现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范式转移提供一些观照。列文森作为美国中国学开端之际的大师,他的著述和思想对后继学者影响深远,近年来重读列文森的思想被提上日程。董教授对列文森的阅读其实受到一位研究犹太教思想的学者极大启发,她通过彼此间交流才关注到列文森对于犹太历史的深刻了解。董教授认为重读列文森必须打破将列文森与费正清归于一派的固有印象。
董教授熟读列文森的手稿,从中发现了列文森对于犹太历史的诸多思考痕迹。第一,犹太历史出现过多次危机,危机-回应当为犹太历史的重要主题,这一过程是周期性的,是犹太人独有的历史体验。这一点与以社会科学模式为导向的费正清所主张的“冲击-反应”模式有着重大不同。第二,犹太教尤其强调犹太人作为戒律式的生存。犹太教规定了犹太人生存下去且必须保持外在特征,因而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可见活生生的历史传统,这一点毋宁是关乎整个民族的存亡的重大问题。犹太人所做出的文化选择体现了宗教需要而非社会偏好。基于此,列文森将中国人和犹太人当作特殊的主体处理,区别于费正清把中国人当作可以现代化的无特殊性的主体。比对犹太历史和儒学历史,列文森提出了儒学传统的“博物馆化”命题、儒学权威的流动方向问题、儒学传统“知行合一”的危机。如此将犹太教和儒学互相关照,实则已经达到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境界。
列文森的思想十分复杂,且他在研究历史之际从来不顾忌自己的感情投入,后人评价不一。董教授认为列文森的研究恰恰能够为当今中国史研究提供很多借鉴之处。首先,列文森重视比较,但他不依赖于社会科学模式,而是比喻;通过比较,而不是类比。其次,列文森的研究方法并不能称之为移情,而应该称之为包含。他拒绝将历史研究对象当作第三人称处理,而是将研究者和对象当作对话参与方,以达到深刻理解。列文森的史学观点颇具冲击力,不同于汤因比、韦伯及后现代史学的观点,可以将其定义为独特的“对话史学”。
讲座结束后,董玥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诸位老师进行了探讨。关于美国中国学的新发展,董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中国史发展的学科危机和走向,各位老师则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