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老师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从‘儒学第三期发展’看儒学史的叙述与建构”的讲座(思勉人文讲座第262讲)。此次讲座由我校哲学系贡华南教授主持,于此同时哲学系陈赟教授、陈乔见副教授、苟东锋老师以及众多人文学科同学聆听并积极参与讨论。
干春松教授首先以七个议题作为提纲总体概述此次报告,并以此作为报告的主体部分来探索儒学史叙述的模式及背后的意义。(1)文本和意义:从儒家经典的形成入手。这一部分作为引论,以儒家对于《春秋》的解释为例,其存在着注重客观史实的《左传》系统和借助对历史事件叙事体例来表达褒贬、呈现是非的“公羊学”系统。这种“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张力,显示了固然历史要记述以往发生的事件,但是此记述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记录”,“记述”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撰作者的意义世界。(2)历史上儒学历史的自我建构“道统”。对于儒家思想本身来说,任何一次对于自己历史的梳理,都是一次价值清理和学派建构的过程,对于儒家思想的叙述就很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脱离干系。这一点可以儒家的“道统”建构为例。(3)1902年“新史学”和历史叙述的转向,对儒学道统的解构。以戴季陶对孙中山思想解读为例,其将儒家的圣王理想置换成“王圣”,即政治领导人同时担任价值缔造者的角色。因此,戴季陶的道统理论,本质上是与儒家道统说的基本精神相违背的。除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之外,科学主义、现代性叙事等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也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4)黑格尔/马克思和目的论的历史,及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问题:儒学作为现代化和“普遍历史”(阶级/生产关系/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发展规律)的对立面(1927-1978)。这一部分叙述了由于黑格尔/马克思及目的论的历史的影响,历史被“普遍化”,被五大阶段所限定、预示,而儒家思想则被定义为某一阶段的上层建筑的某一理论,这样儒学中超越时空的维度则可能被抹杀。(5)新儒家儒学史观的去历史化(牟宗三的历史哲学)。此部分介绍了沈有鼎、牟宗三、杜维明等人的“三期说”的历史哲学并进行批判。(6)三世说与大同论:国家与天下。这一议题主要是对葛兆光批评的简单回应。(7)历史作为一种“叙事”:史料的和意义的。最后作为结论,历史必然带有撰作者的主观性,所谓无立场亦是一种立场,与其思考这个问题,不如思考如果在现代背景下建构儒学史,我们应该带有什么样的目的去阐释历史。
干春松教授结束讲座之后,在场师生纷纷就“信仰的儒学”与“学术的儒学”之间的张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本次报告最后由贡华南教授作精彩点评。至此宾主尽欢、师生畅怀,讲座圆满结束。
干春松教授首先以七个议题作为提纲总体概述此次报告,并以此作为报告的主体部分来探索儒学史叙述的模式及背后的意义。(1)文本和意义:从儒家经典的形成入手。这一部分作为引论,以儒家对于《春秋》的解释为例,其存在着注重客观史实的《左传》系统和借助对历史事件叙事体例来表达褒贬、呈现是非的“公羊学”系统。这种“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张力,显示了固然历史要记述以往发生的事件,但是此记述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记录”,“记述”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撰作者的意义世界。(2)历史上儒学历史的自我建构“道统”。对于儒家思想本身来说,任何一次对于自己历史的梳理,都是一次价值清理和学派建构的过程,对于儒家思想的叙述就很难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脱离干系。这一点可以儒家的“道统”建构为例。(3)1902年“新史学”和历史叙述的转向,对儒学道统的解构。以戴季陶对孙中山思想解读为例,其将儒家的圣王理想置换成“王圣”,即政治领导人同时担任价值缔造者的角色。因此,戴季陶的道统理论,本质上是与儒家道统说的基本精神相违背的。除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之外,科学主义、现代性叙事等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也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4)黑格尔/马克思和目的论的历史,及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问题:儒学作为现代化和“普遍历史”(阶级/生产关系/社会发展阶段、历史发展规律)的对立面(1927-1978)。这一部分叙述了由于黑格尔/马克思及目的论的历史的影响,历史被“普遍化”,被五大阶段所限定、预示,而儒家思想则被定义为某一阶段的上层建筑的某一理论,这样儒学中超越时空的维度则可能被抹杀。(5)新儒家儒学史观的去历史化(牟宗三的历史哲学)。此部分介绍了沈有鼎、牟宗三、杜维明等人的“三期说”的历史哲学并进行批判。(6)三世说与大同论:国家与天下。这一议题主要是对葛兆光批评的简单回应。(7)历史作为一种“叙事”:史料的和意义的。最后作为结论,历史必然带有撰作者的主观性,所谓无立场亦是一种立场,与其思考这个问题,不如思考如果在现代背景下建构儒学史,我们应该带有什么样的目的去阐释历史。
干春松教授结束讲座之后,在场师生纷纷就“信仰的儒学”与“学术的儒学”之间的张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本次报告最后由贡华南教授作精彩点评。至此宾主尽欢、师生畅怀,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