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下午13点30分,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403报告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韩昇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以“执子之手:历史与生物学的异域恋情”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章义和教授主持。到场的有历史系黄爱梅、朱明、王进峰等老师以及校内外的数十位同学。韩教授的演讲将大家引入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韩昇教授的演讲从对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文献记载可靠性的怀疑开始。尽管历史人类学的视野已经将视角延伸到了基层社会,通过乡村、宗族的族谱、家谱来判断血缘、宗族的真实性,但是韩教授认为这并不能给宗族、民族研究带来确切的答案。而弥合这种不确切的方法就是引进遗传生物学的技术。遗传生物学能够给上述研究带来确切的证据,这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上,通过对基因的检测、比对、研究,可以完全判定个人的血统、种族等属性。分子生物学在历史学的个人、家族、民族这三个层面上提供了新的确切的证据,而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历史学的新标杆。这种历史与生物学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历史人类学”。接下来,韩教授以两个研究的实例来论述历史学与生物学在研究上的结合。
案例一:荒废古城的故事。玉璧之战是西魏韦孝宽和东魏高欢在玉璧这个地方展开的极为惨烈的攻守之战,韩教授展示了其在玉璧之战遗存现场的考察照片,结合文献对此重大事件的记载,认为东魏战死的十万人尸骨遗骸给寻找和研究鲜卑基因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案例二:安阳曹氏墓的发现。以安阳曹氏墓的发现为契机,伴随着对该墓墓主为曹操的真实性的广泛质疑,韩教授关于曹操后人基因的跨学科研究正式启动。这是基因技术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首次尝试,要想寻找到“曹操的基因”,首先要论证的问题是:能不能寻找曹操的后人?韩教授将曹嵩与曹腾的过继关系、曹氏与夏侯氏操氏的关系、曹彰是否是鲜卑人等疑团一一解开,同时论证了曹氏后人流传至今和曹氏的分布情况等重大问题。
因为无法获得考古发现遗骸进行检测,韩教授的团队将寻找“曹操基因”的突破口放到了现代人基因上。依靠复旦大学先进的遗传学和基因技术,寻找“曹操基因”成为可能。2010年底,该项目第一阶段的研究找到了“曹操基因”,第二阶段通过比对亳州曹氏宗族墓遗骸的DNA,确定Y染色体的O2-M268类型就是“曹操基因”。这一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通过上述案例,韩教授认为这种生物学与历史学跨学科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前景,会给传统历史学研究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研究空间。基因技术能够顺利解决民族基因比例、民族基因混合时间等问题,为民族生成等民族史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的路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益于跨学科研究的推进、文科和理科的结合。韩教授认为“文科的起点是理科的终点,理科的终点是文科的起点”。这种文科、理科交叉合作势必会产生双赢的效果,对于历史学研究而言,分子生物学一定会走进来,历史学研究者不得不接受这种新的趋势。
韩教授演讲完毕后,各位老师、同学提问积极,韩教授给予了细致的回答,颇具启发。韩教授的“民族意义的底层有生物意义的存在”的论说为此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