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宋莉华教授主讲“重新发现的历史”

发布日期: 2016-01-11   作者:  浏览次数: 16

    恰逢平安夜,本次“思勉人文讲座”有幸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宋莉华教授作关于传教士汉文小说的讲座,题目为“重新发现的历史——传教士汉文小说的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
传教士汉文小说出现于明末清初,是西方来华传教士为宣扬教义或改变中国人的观念,用汉语写作或翻译的小说。传教士汉文小说在中西文学与文化、宗教与文学之间展开多种碰撞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宋教授首先以题目“重新发现的历史”切入主题,认为如今中国学界对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关注尚不够深入,其中仍有许多漏洞和缝隙值得发掘与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传教士汉文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宋教授主要从三方面分析探讨:一、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历史演变;二、传教士汉文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三、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现状。
    传教士汉文小说从晚明开始传入中国,自17至18世纪以来形成了两类小说形式,一种是使徒和圣人的传记小说,如马若瑟《儒交信》、高一志《圣人行实》《圣母行实》等;另一种则是欧洲寓言、轶事及中世纪的“证道故事”,如利玛窦《畸人十篇》、庞迪我《七克》等。这一时期的传教士汉文小说,开创了故事新编的样式,并且丰富了晚明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再者,从19世纪初开始,由于新教的传入和白话文写作的兴起,传教士汉文小说的传播逐渐扩大,传教士更加注重借鉴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模仿中国古代白话文小说,另外还将西方故事放入中国历史坐标之内,《圣书注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之后的晚清时期,传教士汉文小说蓬勃发展,如宾为霖的小说《辜苏历程》,故事原型为《鲁滨孙漂流记》,用羊城土话翻译。
    宋教授最后总结了传教士汉文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首先,传教士汉文小说为近代变革与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使学者重视关于西方传教士的宝贵文化资源。其次,传教士汉文小说为我们认识白话文运动补充了新的文学史料,其中宋教授引用了韩南教授“小说革命前的小说革命”来强调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学术价值。最后,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发掘突破了文学史的现有格局,同时也敦促我们反思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但我们必须承认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局限性,它诞生于中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为了传播教义而迎合中国儒家文化,因此更易被儒家文人接受。此外,小说的艺术性差强人意,语言上多模仿中国古典小说,缺乏精雕细琢,思想上更多为“布道”的宗教内容,书中多把基督教士塑造成正直的形象,而丑化贬低中国本土宗教。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传教士汉文小说散佚情况严重,各种中外文献缺乏系统的整理,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当前传教士汉文小说的研究现状,宋教授列举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韩南教授,李奭学教授的研究专著等。宋教授同时也表示,希望能够做一次完备的文献整理与集成,将小说筛选分类并出版。
    讲座结束后,宋教授分别回答了老师和同学的问题。针对传教士汉文小说在中国的接受问题,宋教授认为,当时有多种小说被重刊出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众对传教士汉文小说的接纳与喜爱。此外,有同学提出某部小说里引用了《论语》句子,宋教授认为这是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以儒适耶”,以此迎合中国大众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