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教授谈“田野与文本中隐藏的景”

发布日期: 2016-03-22   作者: 俞诗逸  浏览次数: 17
  2016年3月17日下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院士、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做客思勉人文讲座,作题为“田野与文本中隐藏的景”的演讲。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主持,政治学系萧延中教授、人类学所黄剑波副教授、历史学系李孝迁老师、瞿骏老师、黄爱梅老师、李磊老师、阮清华老师、唐小兵老师、朱明老师、王传老师等来自校内外不同院系的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明珂教授交代了作此次讲座主题的缘由。他认为近代许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者,都对人类知识理性感到怀疑,对知识如何产生及其真实性持保守、谨慎态度。人们生活在由种种表相构成的世界里,难以见着表相下深藏的社会本相。人们生活其中,有如脚下长着厚厚的老茧,对表相世界下的现实社会本相难有切身感触,也因此缺乏反应。人们所见一人群社会现象(田野),以及一篇历史文献之内容(文本),亦为特定时空人群社会表相的一部分,研究者若能以一些方法突破自身的认知障碍,以此解读社会田野与历史文本所默示的讯息,或许能在表相世界中观察一片“隐藏的景”,也就是社会本相。
  王教授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这样“隐藏的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有其社会性。人类社会性是人类生态(环境、生计、社会、文化之共同体)重要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由各种权力、资源有高下区分的次群体构成。为了让这样的社会得以稳定存在及延续,人们创造文化以及相关的价值体系。这种文化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一种在人群社会中的普遍的分类体系、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种“文化”让人们产生有规律的行为,且为而不知所为。这样的社会行为所产生的规律化表征,能强化社会群体认同与区分,从而使人类生态稳固地延续。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影响我们的认知与记忆。这样的认知与记忆,与各种社会阶序权力相结合,造成知识的典范性与权威性。因为文化影响人们的认知,造成典范与权威知识,所以它也造成人们对身边非典范事物的忽视、遗忘或视而不见。而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学者也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典范与权威知识的影响,根据所接受的基本学术法则、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却忽略了其他现象的存在。
  王教授通过一些实例对此加以说明,主要表现为“田野中隐藏的景”和“文献中隐藏的景”。他结合多年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工作经验,认为羌族历史中所体现出的“弟兄祖先历史”,在本地是一种历史记忆文化,与各相邻空间人群彼此合作、区分、对抗的人类生态密切相关。羌族妇女的服饰变化则体现出民族认同中的性别差异与地缘差异。文献中同样存在“隐藏的景”,王教授举了《史记•周本纪》中的“周人族源”、羌族荞麦传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合照、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英雄祖先传说”等例,说明文本背后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如华夏认同、近代国族主义的兴起、人类生态的发展等。
  之后,许纪霖教授做了总结。他认为王明珂教授在演讲中所体现的“田野与文本中隐藏的景”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很有帮助,通过这样观察历史的角度,可以让人们发现历史背后所体现的深刻内涵。优秀的学者需要有极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使这种内涵显露出来,王教授的研究可谓一个成功的范例。
  讨论阶段,在场师生积极向王明珂教授提问,王教授对此细致作答。最后他强调研究者不能用看凹凸镜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否则只能看到其中的表相,而体察不到内在的本相。只有通过“移动”凹凸镜的方法,才能使表相随之变化,从而深入了解历史心性,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