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社科院尚永琪谈“中古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

发布日期: 2016-04-11   作者: 杨懿  浏览次数: 12
  2016年4月6日下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尚永琪研究员应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古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章义和教授主持,历史学系黄爱梅副教授和部分研究生、本科生聆听了报告。
  尚老师以《鸠摩罗什及其时代》中的“金狮子床”为缘起,结合“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以狮子影像东来之路为主要线索,将雄猛的狮子与宁静的莲花相牵,将智慧与慈悲相连,讲诉欧亚文化交流中宽厚相容的一面。讲座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尚老师指出,安息王遣使向东汉进贡狮子,表明狮子从欧亚大陆草原东来中华。随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狮子的图像史及其不同时空的图像演变历程。第二,以狮子东来为开端,尚老师又探索了马、骆驼、绵羊、狼、鹰等其它物种的图像、传说与背后的历史。在茫茫的丝绸之路上,马、骆驼作为骑乘动物,与中亚商队、欧亚历史进程密切相连;雄鹰、猎隼的形象逐渐成为欧亚帝王的象征符号;绵羊、山羊的典故传说反映出游牧民丰富的生活世界;突厥的狼头碑、萨尔马提亚人与突厥的狼头纛、乌孙王及罗马王的狼乳祖先等诸多的狼族传说则昭示着诸民族之间的渊源。在第三部分,尚老师论述了古代世界的骑乘动物与其秩序象征。马、羊等驯化的骑乘动物和狮子等想象的骑乘动物作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与人类和神的身份秩序、等级象征密切相关。尚老师检索诸多史料,以马与驴的对比为例,通过考察野驴、汉代画像石中的骑驴者、相马经与育马的技术差别、乘驴的实例,分析了骑乘动物的象征性意义,总结了骑乘层级选择中的自然密码,指出骑乘动物与人类社会的社会生活、经济形态、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诸多联系。
  尚老师学识广博,语言风趣生动,在座同学听得兴致盎然。报告结束后,章义和教授进行了简要的点评与总结。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针对报告中自己的疑问和看法,与尚老师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