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日本庆应大学佐佐木孝浩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做了题为“和本装订的种类及其特征”的学术报告。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由中文系教授彭国忠主持,同系教师隋源远负责翻译。中文系教师汤志波、日语系教师尤海燕等老师出席了讲座。
在讲座伊始,佐佐木老师首先介绍了日本古籍装订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纸张及其特点,即楮纸,斐纸和三桠纸。之后佐佐木老师介绍了日本古籍最常见的五类装订法:卷子装(相当于中国古籍版本学中所说的卷轴装)、折本(相当于经折装)、粘葉装、缀葉装(类似于敦煌写本中的缝缋装)和袋缀(相当于线装)。佐佐木老师指出,这五类装订方法全部由中国传入,并且在日本长期并存。接下来,佐佐木老师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五种装订方法的基本特征和优缺点。卷子装是最初传入日本的装订法,由于中国古代的经典及佛经最初都是以卷子装的方式传入日本,因此卷子装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装订法,在日本多用于佛经和馈赠用装饰本的书写。其优点在于能够一次展示较多的内容,中间不会中断,因此十分适合绘画和系谱的书写,但是由于阅读步骤比较繁杂,因此在使用上有不少不便。折本是稍后传入日本的装订法,比卷子装更容易阅读,但是容易因为糨糊失效而导致书页分离。折本较多被运用于佛经及字帖的书写,原则上不用来书写文学作品。佐佐木老师指出,这可能与其在中国被作为佛经的主要装订法有所关联。粘葉装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是由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空海从唐朝带入日本的《三十帖策子》,由于是册子本的形态,因此要比经折装更便于阅读。然而由于日本潮湿多虫,因此其书背部分所包含的大量糨糊经常遭到虫蛀,致使书页剥落。由于这一弊端,在镰仓时代以后,除了真言宗将其作为开山祖师所带回的装订方法加以特别对待之外,基本上很少再被使用。缀葉装要比粘葉装更晚传入日本,其书写内容十分广泛,在袋缀流行之前,日本传统文学样式多见于这一装订方法。其主要的形态根据其使用标准纸张的裁断大小,分为四半本(四分之一大小本)和六半本(六分之一大小本),由于缀葉装装订不采用糨糊而改用线,因此不易遭到虫蛀。然而其装订线容易磨损断裂,所以书页经常脱落,而且由于其装订特征导致其一张纸中左右两页的书写内容是不连贯的,因此一旦书页顺序被打乱往往不易还原。缀葉装一度被认为是日本独创的装订法,还有一个“大和装”的称呼,但是随着类似缀葉装的装订法在敦煌被发现(即缝缋装),日本学者也开始接受缀葉装传自中国的观点。不过佐佐木老师又指出缀葉装与欧洲羊皮纸文书(Codex)的纸张折叠方法十分相似,因此也不能排除其最初起源于欧洲,之后由欧入亚并传入日本的可能性。袋缀是最晚传入日本的装订样式,随着日本近世商业出版的兴起而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
在之后的讲解中,佐佐木老师重点分析了卷子装的文本特质。卷子装可以用来书写诗歌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历史物语,但不被用来书写虚构的物语。对于这一差异,佐佐木老师以《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下地狱的古代说话为例,提出虚构在佛教中意味着说谎,因此作为佛经载体的卷子装不适合书写虚构作品的观点。然而作为例外,带有插图的虚构作品则可以被制作为卷子装。由于传入日本的插图本最早都是卷子装的形式,因此在日本早期的插图本也都采用这一形式。
最后佐佐木老师介绍了六种装订样式的改装,分别为:卷子装改折本、折本改卷子装、缀葉装改卷子装、袋缀改卷子装、袋缀改缀葉装、粘葉装改缀葉装。第一种改装是出于阅读便利的考虑,第六种改装则是出于修补的目的。而二、三、四、五的四种改装都是为了提高文本的权威性。佐佐木老师特别指出,现存日本古写本的卷子装九成以上都是改装版,由此可见卷子装在古代日本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种装订。
在讨论阶段,彭国忠老师首先进行了点评,指出通过装订法来体现文本价值高低的方法,在古代中国并不多见,同时彭老师也回答了佐佐木老师在讲座中提出的几个有关中国版本学的问题。之后在座师生们展开广泛的交流互动。超星学术视频对本讲座进行了全程录像。
在讲座伊始,佐佐木老师首先介绍了日本古籍装订所使用的三种主要的纸张及其特点,即楮纸,斐纸和三桠纸。之后佐佐木老师介绍了日本古籍最常见的五类装订法:卷子装(相当于中国古籍版本学中所说的卷轴装)、折本(相当于经折装)、粘葉装、缀葉装(类似于敦煌写本中的缝缋装)和袋缀(相当于线装)。佐佐木老师指出,这五类装订方法全部由中国传入,并且在日本长期并存。接下来,佐佐木老师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五种装订方法的基本特征和优缺点。卷子装是最初传入日本的装订法,由于中国古代的经典及佛经最初都是以卷子装的方式传入日本,因此卷子装被认为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装订法,在日本多用于佛经和馈赠用装饰本的书写。其优点在于能够一次展示较多的内容,中间不会中断,因此十分适合绘画和系谱的书写,但是由于阅读步骤比较繁杂,因此在使用上有不少不便。折本是稍后传入日本的装订法,比卷子装更容易阅读,但是容易因为糨糊失效而导致书页分离。折本较多被运用于佛经及字帖的书写,原则上不用来书写文学作品。佐佐木老师指出,这可能与其在中国被作为佛经的主要装订法有所关联。粘葉装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是由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空海从唐朝带入日本的《三十帖策子》,由于是册子本的形态,因此要比经折装更便于阅读。然而由于日本潮湿多虫,因此其书背部分所包含的大量糨糊经常遭到虫蛀,致使书页剥落。由于这一弊端,在镰仓时代以后,除了真言宗将其作为开山祖师所带回的装订方法加以特别对待之外,基本上很少再被使用。缀葉装要比粘葉装更晚传入日本,其书写内容十分广泛,在袋缀流行之前,日本传统文学样式多见于这一装订方法。其主要的形态根据其使用标准纸张的裁断大小,分为四半本(四分之一大小本)和六半本(六分之一大小本),由于缀葉装装订不采用糨糊而改用线,因此不易遭到虫蛀。然而其装订线容易磨损断裂,所以书页经常脱落,而且由于其装订特征导致其一张纸中左右两页的书写内容是不连贯的,因此一旦书页顺序被打乱往往不易还原。缀葉装一度被认为是日本独创的装订法,还有一个“大和装”的称呼,但是随着类似缀葉装的装订法在敦煌被发现(即缝缋装),日本学者也开始接受缀葉装传自中国的观点。不过佐佐木老师又指出缀葉装与欧洲羊皮纸文书(Codex)的纸张折叠方法十分相似,因此也不能排除其最初起源于欧洲,之后由欧入亚并传入日本的可能性。袋缀是最晚传入日本的装订样式,随着日本近世商业出版的兴起而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
在之后的讲解中,佐佐木老师重点分析了卷子装的文本特质。卷子装可以用来书写诗歌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历史物语,但不被用来书写虚构的物语。对于这一差异,佐佐木老师以《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下地狱的古代说话为例,提出虚构在佛教中意味着说谎,因此作为佛经载体的卷子装不适合书写虚构作品的观点。然而作为例外,带有插图的虚构作品则可以被制作为卷子装。由于传入日本的插图本最早都是卷子装的形式,因此在日本早期的插图本也都采用这一形式。
最后佐佐木老师介绍了六种装订样式的改装,分别为:卷子装改折本、折本改卷子装、缀葉装改卷子装、袋缀改卷子装、袋缀改缀葉装、粘葉装改缀葉装。第一种改装是出于阅读便利的考虑,第六种改装则是出于修补的目的。而二、三、四、五的四种改装都是为了提高文本的权威性。佐佐木老师特别指出,现存日本古写本的卷子装九成以上都是改装版,由此可见卷子装在古代日本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种装订。
在讨论阶段,彭国忠老师首先进行了点评,指出通过装订法来体现文本价值高低的方法,在古代中国并不多见,同时彭老师也回答了佐佐木老师在讲座中提出的几个有关中国版本学的问题。之后在座师生们展开广泛的交流互动。超星学术视频对本讲座进行了全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