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内与外、私人与公共:需要调节的关系的表达
主讲:Baldine Saint Girons(巴拉迪•圣•吉洪,法国巴黎十大哲学系荣休教授,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
主持:姜丹丹(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对话嘉宾:Romain Graziani(葛浩南,法国里昂高师汉学系主任、教授)、张小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博士)
时间:2014年1月7日(星期二)15:3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内容简介:
在存在中,有两种对称的威胁给我们以重负:一方面是退化为“外在的人”,即一种角色或者多少可以更换的角色。另一方面是退化为“内在的人”,始终如一,却不再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仿佛一劳永逸。一方面,有些面具只透露出存有的缺失;另一方面,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会丧失行动的自由。一方面,是游戏的过度;另一方面,则是刻板的过度。我们全部的内心生活都是由这样一种根本性的、吊诡的事实所统领:我们感觉到自己的面孔,却看不到它;然而,我们看到他者的面孔,却感觉不到它。是否我们应该始终对观看与感觉的原始分裂而无动于衷呢,是否会让一方进入另一方,就像在莫比乌斯的缎带上一样不分内外,用自然的、毫不费力的方式滑移?我想表明,一个人一生的所有工作都在于透过种种细微、却又真实的决定来调节这些关系,这意味着要有关于表达的一种足够细腻的理论,来协调本能与工作。为此,本次讲座主要立足在卢梭的观点之上来探讨他对内与外的知识型的分析,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卢梭来做道家式的肖像,来标明如理查德•塞尼特所指出的由于试图抹去内与外的对立的意愿而造成现代的后果。
主讲简介:
Baldine Saint Girons(巴拉迪•圣•吉洪),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艺术哲学与美学研究专家,策展人,在十七、十八世纪的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尤其在崇高的美学问题研究方面是欧洲权威专家。她近年来的相关著作《从古至今的崇高问题》(2005)在思想史的脉络中研究崇高的载体、原则与运作,兼有东西美学比较的向度。此外,她也出版了多部有关艺术史与美学前沿问题的论著,涉及艺术与哲学、美学与政治等多维思考,比如《Andoche Praudel的战场:论摄影作为战利品的艺术》、 《黑夜的边缘——另一种绘画史》、《维泰尔博的悲恸圣母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