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战场、剧院、学校与监狱:革命实践中的水利建设工地
主讲:刘彦文(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评论/主持:阮清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时间:2014年4月9日(星期三)11:30-13:3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1950年,淮河流域的一场洪水,挑战着肇基未稳的新政权,自此开始了由中共领导下的系统治淮工程。从1950-1954年,每年冬春两季,淮河两岸豫皖苏三省都动员大批民众展开治淮,据称前后有千万人次的群众参与且取得显著成效,已建成的5座大型水库和11处洼地蓄洪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1954年的洪灾。时空交替,角色易位,“大跃进”期间偏居西北一隅有“山上运河”之称的甘肃引洮工程同样轰动一时,最终却以“一无效益”的结局收场,是所有水利工作者反思“大跃进”运动中水利建设失误的一个负面典型。在这一成一败的大型水利工地上,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中共以特有的领导与建设方式使治淮与引洮工地都成为战场、剧院、学校与监狱四位一体的磁力场,这种新型工地空间的形成集中体现了特殊年代中共领导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特点,而四重磁力力度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们命运迥异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