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10月13日刘敏: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贫民窟问题及其治理(思勉午餐沙龙76 / 空间•权力•书写系列论坛6)

发布日期: 2014-10-08   作者:  浏览次数: 23

主题: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贫民窟问题及其治理
主讲:刘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评论: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时间: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11:30-1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论坛简介:
  空间是存在者的存在样态。地域空间、城市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存在形式,又是依据各种人际关系所划分之群己的权力关系之显现。自十九世纪以来基于现代性立场的书写中,叙述话语围绕着时间性与社会性展开,对空间的遮蔽,使得地方性知识常被视为普世规律,进而构建宏大叙事。历史系“空间•权力•书写”系列论坛的开创,尝试调动的批判性的思想潜力,从民族国家历史主义的主流叙事中破茧而出,展现另一个摇曳多姿的历史世界。

本讲简介:
  在古典时期,城市中的贫困现象就已经出现。雅典和罗马都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聚集在城市中。但此时,城市中的贫民窟并未形成,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城市空间的分布上呈现异质混居和垂直分层的状态。
  工业革命以来,由其开启的大规模机器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同时,城市空间日益呈现出隔离和单一的分布形态,大量低收入的工人聚居在城市中的特定地区,形成了有鲜明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贫民窟现象。以全球视野来看,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不同,而城市贫民窟的形成原因也不同。具有典型性的可以分为两类,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贫民窟是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而生,并随其发展到高级阶段而得以缓解和消除的自然历史过程。20世纪后半期,亚非拉不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其城市贫民窟的发展要复杂得多,更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成功的非自然产物。
  欧美发达国家城市贫民窟的治理有较为漫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综合治理的结果。从其经验可知,城市贫民窟的治理在空间、经济等硬性指标上较为容易取得成效,而在社会和文化等软性指标上往往成为痼疾。亚非拉城市的贫民窟治理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挑战。其治理的失败,更多在于经济停滞,政府缺位,社会和个人力量薄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