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疏不破注——一个亟待重新认识的经学史概念(Subcommentaries Can’t Violate Commentaries: a View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 Studies Urgently to be Rethought)
主讲:吕友仁(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顾宏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所长)
时间: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13: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对《五经正义》中的疏与注的关系的认识,一言以蔽之:“疏不破注。”持此说者,滔滔皆是。姑以我们敬仰的三位国学大师为例。孙诒让《周礼正义略例》:“唐疏例不破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疏家例不破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正义》解释注文,不得有所出入。注文错了,或有比注文更好的说法,一概排斥,总要说注文是对的,这叫做‘疏不破注’。”实际上,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疏文并非注文的奴婢,百呼百应;而是具有“求真”品格的独立著作。疏在阐释注文时,第一要向上看,看注文是否背经;第二要左右看,看是否有比注文更好的他家注解。当注文满足不了以上两个条件的任何一个时,疏必破注。
主讲简介:
吕友仁,1939年生,河南荥阳市人。196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198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硕士。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学、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