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下午,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陈彦良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讲座,做了一场以“中古货币史的结构特征”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我校历史学系牟发松教授主持,历史系副主任李磊副教授、古代史教研室黄爱梅副教授以及历史系各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参与。
陈教授以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钱为引言,结合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以中古时代货币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变动为线索,梳理了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总体情况。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陈教授通过出土实物与史书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汉文帝时代的放任铸币的钱币质量高于汉武帝时期国家铸币的钱币质量。第二,对于以往学者根据魏晋南北朝“一食万钱”等史料而得出的“中古时代是货币经济”的观点,陈教授进行了反驳。陈教授说,“一食万钱”是当时政治腐败大局下金钱政治的表现,而不能用来解释货币经济。与“中古时代货币经济论”相反,陈教授证明,魏晋南北朝绝大多数时间所铸钱币不足社会经济发展之用,这属于通货紧缩。第三,三国时代的政治史、军事史长期以来被学者所研究,陈教授认为,从货币经济史的角度来研究三国历史,会生发出新的意义。陈教授的分析是,曹魏属于通货紧缩,蜀汉属于有限通货膨胀,孙吴属于严重通货膨胀。陈教授还具体讨论了三国货币经济政策对于各自及全国政治局势的深入影响。第四,以往也有学者描述了魏晋南北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存的货币史史实,但是,对于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却鲜有触及。陈教授的总结是,在位者无深识远虑、官僚贪污腐败、战乱不断是主要的三大原因。而这三种原因又与货币混乱互为因果,共同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
讲座结束后,牟发松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在互动环节中,老师、同学针对自己的疑问,与陈教授进行了学术互动。
陈教授以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钱为引言,结合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以中古时代货币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变动为线索,梳理了两汉到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总体情况。讲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陈教授通过出土实物与史书记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汉文帝时代的放任铸币的钱币质量高于汉武帝时期国家铸币的钱币质量。第二,对于以往学者根据魏晋南北朝“一食万钱”等史料而得出的“中古时代是货币经济”的观点,陈教授进行了反驳。陈教授说,“一食万钱”是当时政治腐败大局下金钱政治的表现,而不能用来解释货币经济。与“中古时代货币经济论”相反,陈教授证明,魏晋南北朝绝大多数时间所铸钱币不足社会经济发展之用,这属于通货紧缩。第三,三国时代的政治史、军事史长期以来被学者所研究,陈教授认为,从货币经济史的角度来研究三国历史,会生发出新的意义。陈教授的分析是,曹魏属于通货紧缩,蜀汉属于有限通货膨胀,孙吴属于严重通货膨胀。陈教授还具体讨论了三国货币经济政策对于各自及全国政治局势的深入影响。第四,以往也有学者描述了魏晋南北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并存的货币史史实,但是,对于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却鲜有触及。陈教授的总结是,在位者无深识远虑、官僚贪污腐败、战乱不断是主要的三大原因。而这三种原因又与货币混乱互为因果,共同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
讲座结束后,牟发松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总结。在互动环节中,老师、同学针对自己的疑问,与陈教授进行了学术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