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ques Lezra思勉人文讲座上谈“不可计数的物质”

发布日期: 2016-05-11   作者:  浏览次数: 11
  2016年5月6日下午,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比较文学系教授雅克•莱兹拉(Jacques Lezra)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做了题为“不可数的物质”(The Uncountable Matter)的演讲。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张春田主持,思勉及中文系的多位师生参加了讲座。
  莱兹拉教授从当今西方极富话题性的“新唯物主义”思潮出发,围绕“物质”和“对象”等关键词对于“新唯物主义”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新唯物主义”思潮、尤其是以当代法国思想家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的《有限性之后》为代表的著作,通过对于所谓“相对关系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范式的批判,试图确立一种后人类中心主义的、与物(动物乃至一般意义的事物)的平等关系。然而,在莱兹拉看来,“新唯物主义”的这一姿态归根结底是通过非属人的物质形式而保留了原有的启蒙性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构,是一种自虐式的人文主义。作为对这种人文主义变体的说明和挑战,莱兹拉进一步转向对于英国诗人多恩(John Donne)的《尸骨》一诗的讨论,指出“新唯物主义”那里呈现的“独立存在的物”与它所批判的人与事物的“相对关系论”,在多恩的诗歌中相互缠绕地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可以说,“新唯物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其实可以被翻译为多恩诗歌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莱兹拉对于多恩诗歌中的两种“人”与“事物”的关系,进一步翻译到精神分析领域,尤其是弗洛伊德对于“恋物癖”的讨论和雅克•拉康对于该文的阐释。莱兹拉指出,弗洛伊德的《恋物癖》既为“恋物癖”做出了一种病因学的精神分析解读,同时又在学科意义上封闭了“恋物癖”引起的“人”和“事物”的复杂关系的其他可能向度。拉康的阐释虽然看起来打开了新的空间,但细读拉康的文本会发现,他的阐释反而进一步关闭了意义空间,并将它巩固和维系为精神分析学科自身的同一性。正如莱兹拉在阅读多恩的诗歌时,通过“尸骨”的不同状态而打开文本的丰富向度,在探讨弗洛伊德的文本时,莱兹拉也通过强调“Vorbild”一词的多义性,将“恋物癖”的病因学讨论转向政治神学的维度,并借此暗示当今关于“新唯物主义”的许多主张事实上可以理解为世俗版本的政治神学论。莱兹拉对于多恩和弗洛伊德的复杂讨论最终表明,“新唯物主义”的自虐式人文主义是建立在对于“人”和“事物”的非常化约而偏颇的理解基础上的,是在主体同一性、概念同一性、学科同一性的基础上(并为了维系这些同一性)构筑起来的阐释,是对于原本丰富的“物质”地平线的遮蔽。
  讲座结束后,主讲人与与会师生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