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胤做客思勉午餐沙龙谈“清季的国文教育与国族认同”

发布日期: 2016-06-01   作者: 傅亮  浏览次数: 11
  2016年5月31日,思勉午餐沙龙第94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陆胤老师做了题为“‘中国文教之国也’:清季的国文教育与国族认同”的学术报告。此次午餐沙龙由华东师大历史系李文杰老师主持,历史系唐小兵老师、周健老师,中文系魏泉老师,复旦大学历史系戴海斌老师以及来自历史系、中文系的硕博士生也参加了本次沙龙,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陆胤老师首先从被传统“国语运动史”叙述所遮蔽的“国文”教育出发,引出了报告的主题——国文教育。陆胤博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晚清时期人们对“国文”教育的认识。第一个方面是:自上而下的“国文”。戊戌前后的新式蒙学读本的涌现,民间通过编辑新国文读本,尝试变革蒙学。民间认为在全国统一的国语出现之前,可以先用“国文”代替“国语”,以后再达到“国语科”。第二个方面是:自上建之的“国文”。以张之洞为代表的规划癸卯学制的教育主导者们,对“国文”教育的理解非常实用,追求的是通过“国文”保存“国粹”的工具性效果。第三个方面是:古文家的以“文”代“经”。古文家的代表吴汝纶认为“文学不讲,孔教将亡”,并提出《古文辞类篹》当与六经并列。古文家以“文教”替换“政教”的这种趋向,作为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一股潜在势力,其影响不容低估。陆胤博士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国文”教育概念的论述,认为晚清的“国文”教育实际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国族认同,一种是“普遍的”,即国文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是“特殊的”,即国文是中国的特性,而非其他国家所有,即“中国文教之国也”。
  报告结束后,李文杰老师作了总结,唐小兵老师、魏泉老师分别就各自关心的议题与陆胤博士进行了讨论。最后,本次沙龙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