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学院教授Christopher Kelly做客思勉人文讲座

发布日期: 2016-06-06   作者: 贾启辰  浏览次数: 15
  2016年5月25日,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卢梭研究国际著名学者、英文版卢梭全集(十三卷)主编Christopher J. Kelly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客思勉人文讲座,和与会师生共同探讨“卢梭论追求幸福”这一主题。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擎教授主持。
  传统上,对卢梭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社会契约论》等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对他教育和人生哲学的探讨相对较少,Kelly教授此次来访,却别开生面地挑选了“幸福”作为题目,令人耳目一新。
  Kelly教授从一个人人都会有的经验谈起:在长途航班上,你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知觉,以便度过难熬的十几个小时?很自然,我们都想马上到达目的地或者实现某个目标,中间的过程能省则省。幸福同样如此,现代人将幸福视作欲望的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则意味着不幸福。卢梭的同时代论敌Maupertuis便认为,在欲望和欲望的满足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过渡,任何人都希望消除这个过渡,以至于“最终人们想活的时间最多只剩下了几个小时”。所以,人类的生活总体上是悲惨的,因为不幸福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幸福的。人们之所以还愿意活下去,只是因为可以从娱乐、游戏、酒精和药物中获得安慰,将他们的心神从日常的痛苦中抽离出来。
  卢梭批评了Maupertuis及与其持类似观点的思想家,但并非简单地说他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或者说它们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的境况,而是说,他们将现在的社会状况当成了人类的自然本性。就如同批评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并不“自然”一样,说人类的境况“必定”是悲惨的,无非是把现在的社会状况强加给本可以更加自然高贵的人类身上罢了。
  Kelly教授进一步分析卢梭对幸福的观点。在卢梭看来,追求暂时的抽离和娱乐只会恶化痛苦的体验,这种痛苦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现代文明孕育出的结果。为了将来的舒适而工作,将我们导向了未来;为了将自己抽离出日常的沉闷乏味而寻求刺激,却让我们远离了自身。这两者都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外在的事物,而忽视了我们的当下和我们自己。如果能把生存就当成是享受和快乐,即便缺乏欲望的满足,一个人也可以欣然渡过那些“过渡”。生活的底色便不再是悲惨,而是幸福。所以,在卢梭这儿,获得幸福的途径不在于财富、哲学、娱乐和其他种种的刺激,而在于把注意力转回自身,重新发现自己。
  讲座最后,与会者就相关问题向Kelly教授提问,教授一一做了热情而精炼的回答。本次讲座便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