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七日,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主办的“2016年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在人文楼5303正式开幕。来自全球将近50个高校的约100人踊跃报名参与此次活动。上午九时许,暑期学校正式开班,由我校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思勉研究院院长谭帆教授首先致开幕词,向前来参加的各位老师与同学表示欢迎,也介绍了我校暑期班的历史,并希望大家今后能够继续支持思勉高等研究院的工作。
简短的开幕仪式过后,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郑时龄教授做题为《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主题演讲。紧扣“城市文化与文学”的主题,郑老师从“文学与建筑”说起,梳理文学与建筑密切的关系,第二部分回溯西方建筑史,在此基础上,郑老师描述伫立着形形色色建筑的“城市”。他引用《尉缭子•兵谈篇》中“量地肥饶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业。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这一段来谈中国古代的城市理想,并反观中国当下的城市,指出城市化进程不仅没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反而使各种矛盾同时迸发:拆除历史建筑所显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城市的扩张导致城乡矛盾的激化以及对西方建筑不加批判的一味模仿。最后,陈老师又回到“城市文化”,根据自己亲身参与的有关上海的道路改造为大家讲述近些年来上海城市文化建设,谈吐间也对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文化相对迟滞的不平衡略表遗憾。
下午两时许,暑期班继续进行,相比于郑时龄老师以一位资深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人的身份对“美”的追求与眷恋,来自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戴锦华教授以《空间与阶级的魔方》为题的发言则把“阶级”的概念引入城市空间的分析之中。戴锦华老师以最近刚刚获得“雨果奖”的小说《北京折叠》为引子,认为作者将北京反映为代表三个不同阶级(统治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三个不同物理空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城市空间不可能如拼接完成的魔方一样,每一面都整齐划一,而是充满异质与混沌。在此基础上,戴老师着重对当下较为火热的“中产阶级”概念进行剖析,指出中产阶级是一个非常晚近的概念,出现于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其全球扩张,其无产阶级比例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形成“纺锤型”的社会分层结构;然而这一结构随着2008年金融海啸的到来,又一次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回原有的“金字塔”原型,中产阶级开始下沉、无产阶级化。至于中国的“中产阶级”热,戴老师则妙语连珠地勾勒出其在我国的兴起与沦陷:从八十年知识界新向往之而伟大的力量到九十年初成为美丽的向往到当下的北上广青年悲惨的生存状况一步步揭穿“中产阶级”话语的虚假性。随后,戴老师又回到电影研究,将之前的理论概述进一步经验化、形象化。针对作为现代都市之镜的电影,戴老师提出“反面乌托邦”的概念,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资本主义不再拥有作为其外部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内在的差异性也在消失;而近些年末日主题电影的火热,恰恰说明了资本逻辑宰制下人类危机意识的表达。
戴老师报告结束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毛尖教授又为大家带来“城市之黑:黑帮电影、黑色电影及警匪变体”的主题研究,主要思考城市空间中的一类“异质群体”——黑帮——为何在当下大量电影中与代表正义的警察变得难以区分,并形成独树一帜的“警匪变体”电影。关于这一类型题材电影的形成,毛尖老师首先追溯到经典黑帮片。她以《教父I》、《全民公敌》、《凯撒》为例,认为在这样的电影中黑帮份子的死亡不是由他的罪行而引发,更不是警察的努力而造成的,他的死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能力维持他无法无天的残忍。与此同时,和当下警匪影片渊缘较深则是黑色电影。毛尖老师同样举了几部经典的黑色电影,如《马尔他之鹰》、《爱人谋杀》等,既发现黑色电影在组织规模上与黑帮电影的差异,也看到黑色电影向警匪变体电影过渡的可能。之后,毛尖老师通过城市即罪、城市便利、注销家庭、被击溃的公众界域、都市荒原等几方面概括了作为“现代潜意思”的黑色都市的特征并最终对“警匪变体”电影做出 “死亡”判决,即“类型的成熟,也是类型死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