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思勉人文跨学科暑期学校进入第二天的日程,北京大学吴晓东老师和陕西师大陈越老师分别从文学文本和理论文本两个角度进入,对“城市文化与文学”这一议题进行了探讨。
上午9时,吴晓东老师围绕“现代文学文本中的北京”展开了论述。演讲伊始,吴老师借张恨水《八十一梦•北平之冬》中的一段表述引出现代作家关于北京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结点”——骆驼。吴老师指出,经由张恨水、老舍、林海音等人的北京-骆驼叙述,一种现代作家关于老北京的审美情感被建构出来,其中生成了威廉斯所谓的情感结构及其内含的价值结构。然而对北京的论述所生成的这种结构性观照也可能造成固化、简化的叙述定式或模式,使有关于北京的差异性视野难以产生。而从张恨水的论述中恰恰可以概括出两种对北京的固定叙述模式,第一种是对老北京乡土性的体认和强调,即将北京视为传统农业文明的典范、心灵的故乡,在这种模式中,北京的乡土背景在20世纪工业文明逼近的过程中构成文化人价值依托的基础,成为“扩大了的乡土城”;第二种是对北京的怀旧书写,这种书写经过了审美情感的过滤,使怀旧对象笼罩了温情的面纱,从而将北京理想化和乌托邦化,妨碍了对北京的都市图像和认知模式的复杂化,这种模式在离开北京的新知识分子如老舍、郁达夫笔下表现尤为明显。这两种简化的北京阐释模式源于京海争论中形成的城乡二元想象,而在现代文学文本中,既有对简单二元图景的无视,也有对其有意识的超越与颠覆。针对超越固化模式的文本,吴老师从都市视角出发重点分析了《骆驼祥子》中“由车夫内心观察地狱”的认知视角和《九十九度中》的心理蒙太奇技法,并指出这些文学表述都提供了认知北京的内在差异性图景。最后,吴老师由文本分析进入对方法论的追问,就怎样建立文学中的都市视角与大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下午1时,课程继续进行。不同于吴老师的文学文本分析,陈越老师选择了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这一理论文本来进行“城市阅读”。《埃菲尔铁塔》创作于1964年,是罗兰•巴特为配合摄影师安德烈•马丁拍摄的一组埃菲尔铁塔照片而写的文章,其时巴特既处在他提出结构主义纲领和原理的核心时期,也处在结构主义运动本身的核心时期,因此这篇文章兼具两个特点,一是散文书写的特点,即书写性,另一个特点是结构主义活动。陈老师特别强调,由于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处在一个广义的结构主义时代,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去了解和重新了解结构主义的原创性文本,就《埃菲尔铁塔》而言,就是要透过其散文化书写把握其中的结构主义活动,从而实现一种批判性阅读。陈老师对《埃》的批判性阅读通过贯穿全文的三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无用性、对象和神话——来展开,并经由剖析作为零度的纯符号的、作为同时作为目光-对象-象征三个东西的、具有涵指的神话功能的埃菲尔铁塔,揭示出了罗兰•巴特创作态度上的暧昧性,即一方面描述意义的生成,一方面在用元语言对它进行描述。这种结构与解构的暧昧关系准确展现了结构主义批判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其无法像马克思那样将意识形态还原为物质基础来进行批判。正是因为从符号的物质性中抽掉了质料,只保留了形式,而人们在这种形式中又比在任何形式中更显得自由,因此它沉湎于自由的游戏当中,与权势只能玩一种永远的逐尾游戏,这就是符号学批判所具有的特点,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符号拜物教或语言拜物教。这种特点对于我们当今的人文或文化研究而言,早已经深入骨髓。
之后,华东师范大学朱康老师、张春田老师,重庆大学潘妮妮老师,四川大学鲁明军老师也各自从文学史、网络亚文化、当代艺术等专业角度出发就“跨学科视野中的城市”展开了讨论。
上午9时,吴晓东老师围绕“现代文学文本中的北京”展开了论述。演讲伊始,吴老师借张恨水《八十一梦•北平之冬》中的一段表述引出现代作家关于北京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结点”——骆驼。吴老师指出,经由张恨水、老舍、林海音等人的北京-骆驼叙述,一种现代作家关于老北京的审美情感被建构出来,其中生成了威廉斯所谓的情感结构及其内含的价值结构。然而对北京的论述所生成的这种结构性观照也可能造成固化、简化的叙述定式或模式,使有关于北京的差异性视野难以产生。而从张恨水的论述中恰恰可以概括出两种对北京的固定叙述模式,第一种是对老北京乡土性的体认和强调,即将北京视为传统农业文明的典范、心灵的故乡,在这种模式中,北京的乡土背景在20世纪工业文明逼近的过程中构成文化人价值依托的基础,成为“扩大了的乡土城”;第二种是对北京的怀旧书写,这种书写经过了审美情感的过滤,使怀旧对象笼罩了温情的面纱,从而将北京理想化和乌托邦化,妨碍了对北京的都市图像和认知模式的复杂化,这种模式在离开北京的新知识分子如老舍、郁达夫笔下表现尤为明显。这两种简化的北京阐释模式源于京海争论中形成的城乡二元想象,而在现代文学文本中,既有对简单二元图景的无视,也有对其有意识的超越与颠覆。针对超越固化模式的文本,吴老师从都市视角出发重点分析了《骆驼祥子》中“由车夫内心观察地狱”的认知视角和《九十九度中》的心理蒙太奇技法,并指出这些文学表述都提供了认知北京的内在差异性图景。最后,吴老师由文本分析进入对方法论的追问,就怎样建立文学中的都市视角与大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下午1时,课程继续进行。不同于吴老师的文学文本分析,陈越老师选择了罗兰•巴特的《埃菲尔铁塔》这一理论文本来进行“城市阅读”。《埃菲尔铁塔》创作于1964年,是罗兰•巴特为配合摄影师安德烈•马丁拍摄的一组埃菲尔铁塔照片而写的文章,其时巴特既处在他提出结构主义纲领和原理的核心时期,也处在结构主义运动本身的核心时期,因此这篇文章兼具两个特点,一是散文书写的特点,即书写性,另一个特点是结构主义活动。陈老师特别强调,由于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仍处在一个广义的结构主义时代,因此我们有必要经常去了解和重新了解结构主义的原创性文本,就《埃菲尔铁塔》而言,就是要透过其散文化书写把握其中的结构主义活动,从而实现一种批判性阅读。陈老师对《埃》的批判性阅读通过贯穿全文的三条相互交织的线索——无用性、对象和神话——来展开,并经由剖析作为零度的纯符号的、作为同时作为目光-对象-象征三个东西的、具有涵指的神话功能的埃菲尔铁塔,揭示出了罗兰•巴特创作态度上的暧昧性,即一方面描述意义的生成,一方面在用元语言对它进行描述。这种结构与解构的暧昧关系准确展现了结构主义批判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其无法像马克思那样将意识形态还原为物质基础来进行批判。正是因为从符号的物质性中抽掉了质料,只保留了形式,而人们在这种形式中又比在任何形式中更显得自由,因此它沉湎于自由的游戏当中,与权势只能玩一种永远的逐尾游戏,这就是符号学批判所具有的特点,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符号拜物教或语言拜物教。这种特点对于我们当今的人文或文化研究而言,早已经深入骨髓。
之后,华东师范大学朱康老师、张春田老师,重庆大学潘妮妮老师,四川大学鲁明军老师也各自从文学史、网络亚文化、当代艺术等专业角度出发就“跨学科视野中的城市”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