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城市文化与文学”暑期学校课程继续进行第三天的授课。在上午的授课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系的彭丽君老师以“重读汉娜阿伦特理论中的公共概念与社群建立”为题,回应系列课程主题,试图在今天中国的城市文学研究语境下,从阿伦特的理论资源中重新获取公共概念的意义,打开政治参与的维度,以解决现代文学个体化、内化从而加剧原子化个体形成的倾向。阿伦特重要著作《人的境况》作为阿伦特“整个学说的序言”,为我们提供了切入其思想的最佳路径。彭丽君老师着眼于阿伦特在该书中提出的人类活动的三种区分,即劳动(labor)、生产(work)、行动(action),及其对应着的从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的退却到商业社会的建立的历史图景,重新返回到共同行动的、平等性与多元性并存的公共空间的探讨,在阿伦特本身的意义上跳出了对人类活动的一般性判断,投入到与我们切近的经验当中。
下午的课程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由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吴晓东(北京大学)、姜涛(北京大学)及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等几位老师发言并主持。季剑青老师关注于当代北京的历史变迁与身份构建,详细梳理了北京城遗产保护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模式——保护、改造、博物馆化,在“新北京”与“古都”的建构过程中,发现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古今中西历史观的博弈。焕然一新的“翻修”作为传统式期待,与民众生活的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历史生命力;建国后的新北京建设有现代化意义,也赋予了意识形态内涵,在建设北京城的过程中,人民获得了主体性;今天的保护忽视了历史遗产与市民生活的关系,使北京城的空间产生区隔,脱离市民生活的物化的空间成为某种景观,更容易与资本相结合。吴晓东老师从季剑青老师的论题出发,重提文学视野与史学视野的关系,以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为例,进一步阐发了都市研究的历史性视野对文学研究的弥补,在“祛魅”的基础上凸显文学的特殊价值。姜涛老师对问题继续推进,提出了“北京摩登”的概念,强调北京城的区隔与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实际上都暗含着新生活对传统遗存的回收利用。旅居多地的张春田老师则借这一问题,提出城市研究的“中国范式”问题,即在笔记、掌故、传闻等特殊文类的交互中建立起适合北京的论述。该讨论气氛热烈,引起了在座老师同学的发言热情,纷纷结合自身所处城市经验予以回应。
下午的课程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由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吴晓东(北京大学)、姜涛(北京大学)及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等几位老师发言并主持。季剑青老师关注于当代北京的历史变迁与身份构建,详细梳理了北京城遗产保护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模式——保护、改造、博物馆化,在“新北京”与“古都”的建构过程中,发现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古今中西历史观的博弈。焕然一新的“翻修”作为传统式期待,与民众生活的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历史生命力;建国后的新北京建设有现代化意义,也赋予了意识形态内涵,在建设北京城的过程中,人民获得了主体性;今天的保护忽视了历史遗产与市民生活的关系,使北京城的空间产生区隔,脱离市民生活的物化的空间成为某种景观,更容易与资本相结合。吴晓东老师从季剑青老师的论题出发,重提文学视野与史学视野的关系,以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为例,进一步阐发了都市研究的历史性视野对文学研究的弥补,在“祛魅”的基础上凸显文学的特殊价值。姜涛老师对问题继续推进,提出了“北京摩登”的概念,强调北京城的区隔与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实际上都暗含着新生活对传统遗存的回收利用。旅居多地的张春田老师则借这一问题,提出城市研究的“中国范式”问题,即在笔记、掌故、传闻等特殊文类的交互中建立起适合北京的论述。该讨论气氛热烈,引起了在座老师同学的发言热情,纷纷结合自身所处城市经验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