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张冰教授讲“巴赫金学派话语诗学的地位和意义”

发布日期: 2016-10-31   作者:  浏览次数: 18
  2016年10月26日下午1点,思勉人文讲座第320场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举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冰教授以《巴赫金学派话语诗学的地位和意义》为题做了报告。
  张冰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其出版著作9部,译著25部,在国内外发表各类文章130多篇,并先后主持与完成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与一般项目的研究工作。
  张冰教授讲座开始时就提及巴赫金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这本著作不仅在国际巴赫金学界,而且在整个20至21世纪俄苏文艺学领域里,都是一部值得予以全面研究的基础著作。该著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解决语言问题的最高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语言问题的基本原理,同时该著作也反映了巴赫金学派关于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是为巴赫金学派整体思想奠基的一部基础性论著;此书阐述的原理堪称巴赫金全部思想的总纲和理论基础,是我们走进巴赫金思想殿堂的必经之路,也是巴赫金思想的“哲学之石”。然后张冰教授带领我们回顾了巴赫金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探讨同时期多元流派共生与共存的局面。最后,张冰教授总结道,巴赫金思想既是白银时代俄国思想界繁荣昌盛时期酝酿的产物,同时也是予新世纪(21世纪)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以无穷启发的灵感来源。巴赫金的关于“不确定性、未完结性和对话”的思想,与20世纪末西方盛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可以说是如响斯应,若合符契。这也应证了巴赫金自己的一个思想:任何思想都不会死灭,一遇机遇,便会卷土重来,东山再起。这就昭示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任何时候也没有完结。真理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
部分同学还就讲座内容提出了相关问题,张冰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现场讨论热烈,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