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9时,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暨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赖贤宗教授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以“海德格论虚无主义”为题做了讲演,为在场师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释。本次讲演由中文系朱志荣教授主持。
讲座初始,赖贤宗教授先概述了虚无主义的三种起源,以及尼采论虚无主义的理论内涵。随后展开论述了海德格尔虚无主义的理论出发点,即海德尔格是从存有思想的立场,重新检视尼采的虚无主义问题。海德格尔将存有思想从“存有的意义”转向于“存有的真理”,重视“无”、“无自无”的课题,并且多次引证东方的道家、禅宗思想,才发展出类似的论题。
讲座的主体部分,赖贤宗教授主要做了四点讲演,其一,他从文本考证的角度出发,指出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讨论中的“虚无主义”,直接影响了西谷启治关于《虚无主义》的相关讨论。其二,西谷启治将“虚无主义”与日本禅学相结合,用佛学来面对虚无主义的问题,用“大疑”、“大死一番”的禅的实践,来超越当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这和海德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此发展了禅宗哲学的当代诠释,并以回应当代虚无主义的问题。其三,探究儒释道的本体诠释对虚无主义的超越。并对牟宗三提出的观点给予评论。例如,赖贤宗教授批评牟宗三关于道教“不生自生”的观点,他认为道教是以三级进阶式的模式来诠释“生生”的本体发展。也因此,赖贤宗教授认为牟宗三的本体诠释学有着过于主观的倾向,且偏向于主体性哲学。其四,指出西方哲学是以实体的立场来研究虚无,日本禅学是以无相的消极原理来诠释虚无,而中国则是以“生生”这个不同于西方to be的逻辑来超越一切的形而上学。
最后,赖贤宗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架起了东西方哲学的桥梁。而时下运用佛教的“空”和道家的“无”,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的存有遗忘以及在现代产生的虚无主义的命运,是亲近海德格尔的东亚哲学家努力以赴的当代思想任务。
讲座的最后,主持人朱志荣教授对赖贤宗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赖贤宗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无主义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极具全球化视野,并分享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随后赖贤宗教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充分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和同学们争相提问,赖贤宗教授一一给予解答。在热烈的掌声中,赖贤宗教授的讲座圆满结束。
讲座初始,赖贤宗教授先概述了虚无主义的三种起源,以及尼采论虚无主义的理论内涵。随后展开论述了海德格尔虚无主义的理论出发点,即海德尔格是从存有思想的立场,重新检视尼采的虚无主义问题。海德格尔将存有思想从“存有的意义”转向于“存有的真理”,重视“无”、“无自无”的课题,并且多次引证东方的道家、禅宗思想,才发展出类似的论题。
讲座的主体部分,赖贤宗教授主要做了四点讲演,其一,他从文本考证的角度出发,指出海德格尔的尼采讲座讨论中的“虚无主义”,直接影响了西谷启治关于《虚无主义》的相关讨论。其二,西谷启治将“虚无主义”与日本禅学相结合,用佛学来面对虚无主义的问题,用“大疑”、“大死一番”的禅的实践,来超越当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这和海德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此发展了禅宗哲学的当代诠释,并以回应当代虚无主义的问题。其三,探究儒释道的本体诠释对虚无主义的超越。并对牟宗三提出的观点给予评论。例如,赖贤宗教授批评牟宗三关于道教“不生自生”的观点,他认为道教是以三级进阶式的模式来诠释“生生”的本体发展。也因此,赖贤宗教授认为牟宗三的本体诠释学有着过于主观的倾向,且偏向于主体性哲学。其四,指出西方哲学是以实体的立场来研究虚无,日本禅学是以无相的消极原理来诠释虚无,而中国则是以“生生”这个不同于西方to be的逻辑来超越一切的形而上学。
最后,赖贤宗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架起了东西方哲学的桥梁。而时下运用佛教的“空”和道家的“无”,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的存有遗忘以及在现代产生的虚无主义的命运,是亲近海德格尔的东亚哲学家努力以赴的当代思想任务。
讲座的最后,主持人朱志荣教授对赖贤宗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赖贤宗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无主义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极具全球化视野,并分享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随后赖贤宗教授与在座的听众进行了充分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和同学们争相提问,赖贤宗教授一一给予解答。在热烈的掌声中,赖贤宗教授的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