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开幕暨“诗书弘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高端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 2017-04-21   作者:  浏览次数: 20

  2017年4月20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思勉人文思想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隆重开幕。作为本届思想节的首场活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携手上海东方卫视中心,以“诗书弘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为题,进行了一场话题新颖、内容详实的高端论坛。


  开幕式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方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助理任静女士,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谭帆教授,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女士,复旦大学中文系胡中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顾问、命题人李定广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姜鹏先生,《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俞亮鑫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诗书中华》学术顾问、《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人方笑一副教授,东方卫视以及沪上各大媒体记者等参与。

一、激活与发扬:当代学界与传播界的共同话题

  开幕辞中,周傲英副校长指出,党和国家对于激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作为对社会大众有着极大影响的电视媒体,应在此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就此而言,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立足时代语境,整合学术资源,发挥自身人文学科优势,筹办此次思想节和高端论坛,探索传统文化与电视传播结合的可能性,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助理任静女士首先介绍了《诗书中华》节目“诗入寻常百姓家”的制作理念,亦即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文化优美感、突出君子之争的对战感和讲述家庭诗词的故事感。制作方力图通过该节目,培养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激活古诗文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进而重新建立诗书与家风的关联。她认为,如何借助电视平台这一新方法、新途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媒体工作者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二、回顾与展望:反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

  主题发言中,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首先肯定《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的节目价值。他认为,在引领优秀传统、倡导全民读书等方面,这两档节目起到了表率作用。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批评意见,比如“两档节目将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以及“节目里面只有诗词背诵,没有旧体诗词创作”,胡中行教授也做了两点回应。一方面,大量背诵古典诗词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个人的发挥与创作只有依托严格的背诵、训练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诗歌创作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难以在媒体节目上呈现,并且《中国诗词大会》和《诗书中华》的本质属性是娱乐节目,起到的是宣传和引领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民众自身的学习过程。最后,胡中行教授用“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来总结他的发言,他强调,通过各类途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努力完善自身,学会做人。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命题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深度地参与了节目的筹备与摄制。他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以电视为媒介、以古诗词为内容,既能响应“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又能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在收获收视率的同时,提升公民素质、扭转电视节目过分娱乐化的倾向、建立学者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此外,从融合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看,诗歌吟诵与电视传播之间有高度重叠之处,将前者引入后者,具有先天优势,且不违背各自的艺术本性。当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古文与古诗词是不同的,《诗书中华》如何借助电视媒介,有机地结合古文与古诗词的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做出有别于《中国诗词大会》的特色,该是学界与媒体工作人员未来探索的方向。


  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女士详细介绍了《诗书中华》的核心理念——“诗入寻常百姓家”。在辨析“诗”、“寻常百姓”以及“家”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她不断强调《诗书中华》的节目初衷,即让普通人通过古诗文呈现出自己特有的精神风采,并唤起社会大众对家庭与家风的关注。她认为,“诗入寻常百姓家”中,“入”的环节依托于文化学者与电视人团队的共同努力,两类群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作,有助于在“做成”节目的同时,也将节目打造为“精品”。


三、知识与趣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传播之间的动态平衡

  主题讨论环节,复旦大学姜鹏副教授结合自己《百家讲坛》的经历,抛出“如何在保证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提升传播效率”的疑问。他认为,节目的趣味性能对观众的接受程度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如何兼顾知识的准确性与节目的趣味性,是学界和媒体界进一步面临的难题。此外,他肯定了《诗书中华》将古文纳入节目内容的举动,建议将某些趣味性的历史知识加进节目的制作中,以此提升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俞亮鑫先生高度认同《诗书中华》凸显“家庭”元素的节目理念。他认为,家庭元素有助于拉近观众与节目内容的距离,代入感很强,并能增添家庭的温暖氛围。《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机制新颖有趣,且与古代文人的赛诗活动有着一定的契合度。两档节目均采用了颇具趣味的形式,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大众的现实生活之中。当然,电视节目存在着“越做越难”的现实,兼顾知识准确、赛制公平以及观众审美需求,寻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的新出路,是当代学者与媒体人的共同责任。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人、《诗书中华》学术顾问方笑一副教授,亲历了两档电视节目的制作后,不禁感慨:如今,观众对中国古典诗文的日益关注,反映了文化普及的新诉求。在他看来,身为高校研究者,学者需要在诗文的呈现方式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在与媒体人员合作时,要积极地把握不同媒介的不同传播特征,以此展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以电视传播为例,具体节目内容只有介入到图像、声音、观众参与和新媒体互动等环节中,才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传播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此同时,他呼吁电视节目也可以关注那些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群体,推出一些进阶性节目,从而更好地引导大众进行深入学习。


  论坛最后,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谭帆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介绍了此次思想节主题的由来及其必要性。他指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此次与会人员的共通点,学术界研究人员携手媒体工作者共议文化传播之事,既有助于推进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进而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旨趣。


  思想节后续活动,将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陆续发布,敬请期待、关注。

撰稿:章含舟
摄影:吴潇岚、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