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系辛逸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号楼一楼学术沙龙报告大厅,作了题为“在个案中发现历史”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韩钢教授主持。诸多校内外师生到场听讲,气氛十分热烈。
在本场讲座中,辛逸教授围绕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温铁军等人的研究,以及主讲人对山西老区试办10个农业合作社的研究,提出个案研究的最终追求,一是颠覆或者部分地证伪既有研究尤其是传统史学的定论,以推动思想的进步;二是充分展示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丰富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他认为,目前的个案研究特点是自下而上和以小见大,“以小见小”和“以小见过大”都不是“好历史”。
那么何谓“好历史”呢?辛逸教授认为,首先要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其次是发掘新的史料进行研究或赋予史料以新的解读,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个人独特的见解。
辛逸教授认为,目前的个案研究中,不只是“碎片化”的问题,另一种趋向也值得注意,即个案研究的精致、细小及技术化。这些研究淡化甚至缺乏现实关怀、人文精神。而娜塔莉•戴维斯的名作《马丁•盖尔归来》中所流露出的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就非常值得后来者学习。
辛逸教授着重以孔飞力先生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第三部分《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一章为例,将核心概念“根本性议程”(constitutional agenda)提出来,指出作者个案研究的特点是常常在叙述完故事之后讲哲学(根本性议程),且将这一议题延长至当代,其另一名作《叫魂》亦然。在《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一章中,孔飞力先生将帝制晚期到1949年革命及至当代打通,围绕国家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对付那些在耒阳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财政顽疾,提出“根本性议程”在新的环境下一再表现出来,未得到改善和改变。即便在新时期,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以新的形式继续上演。朱厚泽、温铁军等人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因应了这一问题。
辛逸教授最后强调,个案研究尤其应该与一流的研究进行学术对话,只有找准了一流的学术对话对象,才能够使个案研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展开。
在此次讲座最后,韩钢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论,其他老师和同学也围绕讲座的内容,与辛逸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