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员马华灵主讲思勉午餐沙龙第108期

发布日期: 2017-05-18   作者:  浏览次数: 37

  2017年5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马华灵,在思勉午餐沙龙第108期上做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是自由”的报告。
  自1958年伯林发表《两种自由概念》以来,关于什么是自由的问题就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焦点问题。麦卡勒姆(Gerald C. MacCallum)提出,只有一种自由概念,没有什么两种自由概念,因此,伯林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区分是无法成立的。而斯金纳和佩蒂特则在两种自由概念之外,提出了第三种自由概念,即共和主义自由。柯恩(G. A. Cohen)认为伯林关于自由与金钱的关系论述是错误的。在伯林看来,没有金钱不是没有自由,而是没有自由的条件。而柯恩指出,没有金钱就没有自由。此外,赫希曼(Nancy J. Hirschmann)还提出了女性主义自由观,她认为女性之所以不自由,是男性所建构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因此,女性要获得自由,就应该摆脱男性所建构的社会秩序。
  主讲人在继承并修正上述各种自由观念的基础之上,尝试把各种自由观念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总体框架之中,从而建构自由概念的结构图。主讲人认为,只有一种自由概念,但却有各种自由观念。这种自由概念被主讲人称为“单数的自由”,而各种自由观念则被称为“复数的自由”。其中,单数的自由指的是X is free from Y to do or become Z。而复数的自由则分为广义消极自由与广义积极自由。进而,广义消极自由又可分为内在自由、外在自由与共和主义自由。根据内在障碍与外在障碍的区分,内在自由指向的是内在障碍,而外在自由指向的外在障碍。根据实际障碍与潜在障碍的区分,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指向的是实际障碍,而共和主义自由指向的是潜在障碍。而外在自由又可分为自然自由、狭义消极自由与社会自由,三者分别指向自然障碍、人为障碍与社会障碍。广义积极自由则可分为身体自由、精神自由、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其中,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指向的是内在的能力,分别是身体能力与精神能力。而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指向的是外在的条件,分别是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而根据正当障碍与不正当障碍的区分,障碍是否存在构成了是否具有自由的判断标准,而障碍是否正当构成了不自由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
  主讲人报告结束后,华东师大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惠春寿博士做出了精彩的评论。华东师大哲学系葛四友教授、政治学系崇明教授、历史系肖琦博士、思勉高研院青年研究员朱佳峰博士和张春田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峰博士等参加了本次午餐沙龙,并向主讲人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