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健教授谈“南北分途与贞观文化策略”

发布日期: 2017-05-25   作者:  浏览次数: 23

  2017年5月24日下午1时至3时,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李广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号楼一楼学术沙龙报告大厅,讲授了题为“南北分途与贞观文化策略”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文杰副教授主持,东海大学副教授陈以爱等老师和同学参加,气氛十分热烈。
  李文杰老师首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南北差异的文化现象入手,并且指出南北差异的影响自古以来表现得十分明显,不管是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还是近代的北伐战争,都有着深刻的南北差异的印记。
  讲座首先从《隋书•文学传序》切入,引出了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且主编,由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参与编修的《隋书》对于南北朝南方北方文学不同特点,南方文学受音乐影响较大,呈现出清丽绮靡的特点;而北方文学更为真诚刚直,南北文学各在文辞和义理上有所专长。以这样的一个例子,李广健老师由后世对于南北方在南北朝所表现在文学上的差异,转到了经学这一具体的领域。并且以经学为切入口,分析了南北在学术上的分途,以及唐初开国统治者以及臣僚对于南北文化的处理方式的问题。
  《隋书•儒林传序》中指出“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李广健老师以《隋书》中提到的《周易》、《尚书》、《左传》、《诗》、《礼》在中古时代被做注的情况以及注者的地域分布情况为我们大体展示了南北学的治学大体差异如何。又举出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的观点:天下政局一统与文化一统的联系,以及唐太宗在儒学各门中的选择情况。并且特别指出皮锡瑞的观点在于:北学被并于南学,到了唐代,诸儒的取舍便显而易见。
  为了对皮锡瑞的这一观点做出合理而全面的分析,李老师展示了刘师培对于“正义”一词的探讨,《毛诗正义序》中提到的做注者刘焯、刘炫的学习历程和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思考方式。后又以《礼记正义序》南北做义疏的优劣情况,《春秋左传正义序》、《周易正义序》、《尚书正义序》等具体的做义疏情况来展示贞观一朝的统治阶层在处理学术领域中体现的政治难题的情况。
  唐初,孔颖达、马嘉运、长孙无忌等人先后对于经学中的南北差异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修改、考订,其中还包括了参与修撰者自身命运的浮沉。
  最后,李老师从文学、史学的角度为大家分析了隋唐时期南北学的不同影响情况。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南朝化,北朝主流中各派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隋唐文化的整合情况、《孝经》各家做注的情况与李老师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交流。整场报告气氛活跃、交流踊跃、新见迭出,对在场师生有较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