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王庆节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作了题为“道德两难、正义与孔子论‘亲亲相隐’”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许纪霖教授主持。诸多校内外师生到场听讲,气氛十分热烈。
讲座伊始,王庆节教授澄清了本次讲题的问题意识,他说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小,但是涉及到的问题却非常大。哲学思考里的两难问题,能够起到思想试验的作用,逼着研究者去认识到理论的界限。这种界限往往会构成研究者的偏见,亦即伽达默尔所谓的“前见”。只有在道德两难的极端情况下,才能觉察到这种偏见的存在。
王教授通过“亲亲相隐”的例子彰显出儒家思想中的理论极限,结合孟子和韩非子的不同观点,指出了传统思想中的两种极端化取向,前者为儒家的“孝悌为本,亲亲为大”,后者为法家的“法无徇私,刑罚公平”。他认为儒家伦理中不能发展出关于个体,特别是面对强权的弱小个体的独立权利以及这一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现代观念。
接下来,王教授梳理了“亲亲之隐”的当代争辩,把争辩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是“隐藏说”(郭齐勇、刘清平、邓晓芒),“隐藏说”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又可以分为“隐匿说”和“隐讳说”。另一类是“檃矫说”(王弘治、廖名春),又可以细分成三种观点,分别为“分矫说”(王兴国)、“隐谏说”(黄勇)以及“隐任说”(梁涛)。王教授认为这些观点仍然都是从儒家内部视角所做出的解释,只是表明了儒家的立场,并不能回答现代哲学所提出来的问题。他所关心的是儒家“亲亲相隐”的道德政治立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否还能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获得重新的奠基?
王教授独辟蹊径地借助训诂学的途径,在岑溢成和黄玉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从孟子所谈论的“恻隐之心”的“隐”字入手,来重新解释“亲亲相隐”中“隐”字的含义,提出了“隐痛说”的新解释。他认为,从文字训诂的角度来看,“亲亲相隐”的隐字有两层含义,隐藏、隐匿是第一义,隐痛、痛惜是第二义,后者恰恰是孔子更看重的。接下来,王教授又结合《论语》中所出现的22处“直”字的含义,认为孔子所谓的“直”字不妨称之为“隐直”。这种“隐直”首先体现在隐痛、痛惜的情感中,而不是在隐藏、隐匿的行为中,或者说,表现在两者之间,即在于由于不得已而为之的“隐藏行为”而带来的“隐痛”情感中。
然后,王教授讲到了道德两难与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他认为,孔子谈论“亲亲相隐”最终是要彰显实际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情境的真实性、复杂性与两难处境。以往的讨论逼着孔子去做一个法官,让他给出一个实际的指令。这就误解了孔子的本义,因为孔子主张的是“无讼”。
最后,王教授与在场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