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下午两点,台湾大学中文系陈昭瑛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带来了一场题为“台湾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的精彩讲座。陈昭瑛教授介绍,此次讲座的重点不仅在于对台湾儒学起源,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的讲解,更想通过说故事的方式让大陆朋友对于台湾有更深入的了解。
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儒学在台湾的移植与发展(明清时代),陈昭瑛教授首先指出台湾儒学有两大渊源,分别是明郑时期的台湾儒学与福建朱子学。明清台湾儒学有一个特殊经验,即儒学教育与原住民文化的遭遇,台湾儒学的重大课题之一便是如何传播于原住民社会。陈昭瑛教授从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与台湾书院的学规中,来发现儒学对于台湾社会的影响,并以恒春县塾规作为实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反映了儒学对于原住民进行启蒙教育的真实性。第二部分是殖民地的台湾儒学,此部分分为三小节,陈昭瑛教授首先介绍的是初期武装抗日阶段,儒生成为割台初期武装抗日的主力军。武装抗日失败后儒生借由书房与诗社,企图“延斯文于一线”,以保存汉文化为己任。创办书房、书院来教授汉学,与殖民政府的公学校相抗衡,诗社的诗学基础以儒家“兴观群怨”的诗教为主,有了回归明郑时期儒学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有了与新学对话的契机,台湾儒学在日据时代的殖民地经验,也提供了另一个研究儒学与现代世界之关系的新领域,但陈昭瑛教授强调,台湾从未出现过全面的西化。陈昭瑛教授选取了王敏川为代表,论述了其对儒学跨学科研究的构想。接下来陈昭瑛教授又介绍了日据时代的祠堂代表作杨氏祠堂,以及吴浊流小说中的汉文化。第三部分陈昭瑛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与讲座主题相关的照片,让大家对于台湾儒学的起源与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讲座由刘梁剑教授共同主持,陈赟教授参加了讲座。最后,陈昭瑛教授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氛围颇为轻松、活跃,整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