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as Schmidt主讲康德生存理论的两种概念

发布日期: 2017-09-28   作者:  浏览次数: 18

  

  2017年9月21日上午,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Andreas Schmidt(安德烈•施密特)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题为“康德生存理论的两种概念(Kant’s Two Notions of Existence)”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孙亮副教授主持,哲学系的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此次讲座中,Schmidt想借助于康德哲学来尝试这样一种论证:当我们没有回溯到自我意识以及对自我意识的生存确信的现象时,我们就必定仍然无法理解生存的概念。围绕这个论题,讲座分三个部分展开。在第一部分中,Schmidt教授从“康德是否是弗雷格的先行者?”这个问题出发来阐明:在康德那里,生存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毋宁说是概念的属性,并且就此而言康德是先于弗雷格的。在第二部分中,Schmidt教授进一步论证,康德还是超出弗雷格的,因为康德宣称,在生存与知觉之间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结。但康德却因此而陷入一种无尽的(生存)标准的回返往复(Kriterienregreß)的危险之中。在第三部分中,Schmidt教授将目光转向康德对笛卡尔“我思”论证的讨论,在这个讨论中,康德引入了生存的第二种概念。由此,Schmidt教授认为生存的第二种概念比第一种更为根本,而且为了抑制所提及的(生存)标准的回返往复,生存的第二种概念也是必要的。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部分学生就康德哲学中的概念与范畴的区别以及如何看待海德格尔现象学语境中的生存等问题与Schmidt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讲座视角新颖,内容独特,非常富有学术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