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大学董玥教授主讲《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研讨课

发布日期: 2017-10-19   作者: 李尚阳  浏览次数: 116

  2017年6月至9月期间,董玥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开设了题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博士论文选题研讨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张济顺教授、姜进教授也参与了部分课堂讨论。
  董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历史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教授。学术著作包括《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英文原著Republican Beijing: 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走出区域研究》,与他人合著或合编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着重于社会文化史,城市史。
  本研讨班旨在为博士生提供针对论文选题的讨论机会,以帮助学生完善论题,扩展思路,考量原始材料解读角度,以及选择可能有助益的理论框架。董玥教授审阅了每一份申请表,根据其内容和质量,以及学生论文研究主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确定参与名单。课程以美国研究生的研讨课为模型,格外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参与,给许多同学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体验。本课程包含三个部分:六月至七月的四节课着重于学生论文研究主题讨论;夏季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九月着重史料解读及初稿修改。
  第一阶段为论文主题讨论:学生先将学位论文研究计划报告和选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或理论文章分发,供大家提前阅读。课堂以《历史的逻辑》一书进入讨论,之后每堂课三至四位同学做报告阐释自己的论题,再由董玥教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典型的问题包括:其他学者在此论题或相关论题上已做过何种阐述?有何种新史料可以使用?具体的研究计划:计划在何种大框架下阅读哪些材料?立足于现有的阅读积累,能够提出哪些新阐释?论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涉及该论题的新发现可能对我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理解造成怎样的影响?每位同学都在讨论中颇有收获,理清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第二阶段为夏季资料搜集及论文写作阶段,学生将第一阶段老师及同学们讨论的意见和建议汇总,搜集有关史料,并撰写成文。
  第三阶段是史料解读以及初稿修改。每位学生将自身研究中使用的史料、撰写的文章分发给授课教师和全体同学,董玥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论文进行了精读并提出了详细修改意见。课堂上,大家在董老师的带领下共同阅读评论彼此的史料和文章,通过此种方式,学生都获得了更具批判性、准确性的史料解读方法,得到了指导性的论文修改意见,对论文写作、材料解读能力等方面都大有助益。至此,本次课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