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上午9:30,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邀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开展题为“戴震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的活化”的专题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主持。
吴先生开宗明义,指出了讲座的旨趣在于使清代思想家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在现代获得活化,从解释学的角度引出普遍的经典解释学。首先,吴先生从戴震的治学纲领讲起。戴震治学,由字通词,由词通道。戴震认为,由文字到语言进而通向道,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戴震十分重视对最基本的字的研究。在戴震的治学方法中,字义理解要贯通群经,形成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之循环,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字词把握错误,进而想当然误解圣人之道。为了能达到这种解释学循环,正确理解圣人用的字词,就必须具备相应于古代的知识,比如通晓音韵、语言、文化制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了解技术史和自然知识,才能综合条贯,准确领会圣人之意。在此基础上戴震还强调要“大其心”,具备思想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学者的体悟境界,通过仔细体悟古圣人之言行来真正领悟圣人之道,知识和境界同步提高,不仅要“大其心”,还要“精其心”。所谓圣人之道,不仅是主观的,更是符合社会客观需要的。吴先生指出,以往学者对清代学术存在诸多误解,其实乾嘉学派并不只埋头于故纸堆中,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关怀的,从经典中寻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办法。接下来,吴先生又讲了戴震的真理观,“十分之见”(绝对真理)必须是融会贯通的,而且戴震比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直接和间接知识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寻根溯源。最终的真理一定会达到心之所同然。这体现了清代学术“通经致用”之旨趣。
接着,吴教授讲述了从戴震的方法发展出的现代环境下普遍的经典解释学方法,概括为四条:
1、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开放性诠释经典文本;
2、一字之义,当贯整体;
3、大其心,从人的根本价值基点出发,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4、知识的视野与思想的视野交相扩充。
最后,吴先生提出,哲学研究生需要做到德业双修、学思结合、史论结合、中外对比、古今贯通。讲座之后,吴先生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