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主讲“郭象人性观新解”

发布日期: 2017-11-09   作者:  浏览次数: 74

  2017年11月4日晚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韩林合教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闵行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题名为“郭象人性观新解——兼与麦克道尔及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比较”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是思勉人文讲座第383场,由我校哲学系教授刘梁剑老师主持。在将近3个小时的讲、问、答中,韩林合老师清晰的逻辑思路给在场的师生留下深刻的影响,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首先,韩老师为了引出自然的概念,对道的概念做了细致的分梳。对于道的理解,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理解。郭象之道是建立在庄子之道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庄子之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说,如世界的总规律和总根源、创生万物和支配万物的主体等,还有的说道是一种精神境界。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道应该被理解为世界整体本身或者说“大全”。即使是这样的理解,还不是最究竟的。道的终极意义是,我们把世界的各种区分、变化,乃至区分和变化的概念都取消掉(假设这是可能的),这样的状态就叫道,也称为“至一”。至一不仅“生成”万物——作为万物的根据,还遍在万物、包涵万物、支配万物。 郭象否认有上述意义上的道,他把庄子的道彻底消解为“至无”,排斥有造物者意义上的道;另外,他极端的认为世界中的事物不在因果链条之中,万物都是自生自化的——不知其所以生而生,不知其所以化而化,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甚至否认一个事物彼时和此时的因果关系。这是郭象“独化”的两层含义。
  在郭象看来,就一个事物而言,发生于其上的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事项,进而不得不然的事项,无可奈何的事项,就是“自然”,即是本性。每个人的本性是不一样的,圣人的本性和常人的本性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圣人的本性是无限无极的,而常人的本性是有限有极的,各有定分。因此在谈及常人的本性,他常常使用本性之分、天然之分、性命之分和所禀之分等。人之性是天生的,圣人有圣人之性,贤人有贤人之性,常人有常人之性。人性的不同是因不同的人所借以构成的气的异质性所造成的。圣人所禀之气是自然之正气、自然之妙气,常人是不可能禀受此气的,因此常人不能妄想成为圣人。仁义礼智信等德性,特别是其中的仁义构成人之本性的基本要素。圣人有圣人的仁义礼智信,常人有常人的仁义礼智信。每个人的自然本性中已经包含了等级地位和其所处的诸多限制。一个人无法逃离自己的本性,也无法对其有所添加。因此,人们要无条件的安于本性,守其分内。如果一个人能完全做到这一点,那么他的人生就会自由、安全、幸福,生活在逍遥之境。常人生活在有待逍遥之境,圣人生活在无待逍遥之境。 另外,郭象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规范和等级制度是古今有变的,不可固守某一特定的道德规范及相关制度。在郭象研究界,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就是“名教等同于自然”。在郭象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然。
  其次,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似乎跟学习没有关系,因为学习所学的是外在于其本性的东西。在通常意义上的学习之外,郭象认为还存在一种更为重要的学习,也就是以成性为目的的学习。这样一种学习旨在成就本性中本来已经有的东西,使其充分实现出来。或者说使其与相应的行动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所谓“习以成性”。通常意义上的学习恰恰与其相反,灌输的是外在于其本性的知识。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也是需要多次学习才能成性。“习以成性,遂若自然。”有两种意义上的教与学,以成性为目的的教和学与通常意义上的教和学,前者要教的东西是本性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老师帮助其充分实现出来;后者把外在于本性的东西强加在其之上,在这种意义上,郭象主张要绝学、要任性,教学之无益。但需要强调的是“习以成性”是针对常人而言的,常人之性是生就的命定的,但其充分的实现则有赖于进一步的学习,而且常人不可以通过任何的学习过程而获得圣人之性,成为圣人。因此,郭象应该接受“圣人不可学,不可至”这个著名的命题。
  接下来,韩老师分析了麦克道尔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在麦克道尔看来,人类成员生下来是单纯的动物,是其随后接受的教化或教养将其逐步引进了自由的逻辑空间和理由的逻辑空间,使得其最终拥有对理由的、意义的、概念的做出回应的能力,进而使得其成为一个有理性的动物,一个有文化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化,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应的、独特的潜能,而其他动物的幼崽则不具备这样的潜能。单纯自然的能力指的是相关动物生而具有的或者经过单纯动物的成熟过程便可以习得的能力。单纯的自然即第一自然(first natural),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包括自然律的领域和单纯的生物学现象。动物的第一自然是指动物这样的存在方式,相关的动物生下来就已经具备或者经过单纯的生物成熟的过程就能够获得。动物的第二自然不是生下来就已经具备的,而是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的。比如,经过训练的狗便具有这种意义上的第二自然。就人类成员而言,他们经过适当的教养而习得的概念能力、理性结构以及对理由和意义做出回应的能力,最后作为结果而出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他们以这样的途径获得的那种存在方式构成了他们的第二自然的最核心的部分。人类成员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大部分的自然是第二自然。自然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也就是事物的本性。因此,麦克道尔的自然指的是人的第一本性和第二本性。麦克道尔的理论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实践理性或实践理智,在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由他人的教化,逐渐了解现存的伦理学的合理需求,并且努力在自己的行为中对其做出适当的回应,他们的实践理智最终会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得一个确定的形态,这就是实践智慧,对于其拥有者来说实践智慧就是第二自然。人的本性是人的各种生命活动内在的本源,特别是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自然还指人的最终目的,即人充分实现的状态。
  最后,郭象、麦克道尔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后天教化在人的本性最终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首先,郭象认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不一样的,然而,麦克道尔和亚里士多德不接受这样的理解。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其次,麦克道尔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人的本性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是天生的或命定的,而郭象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天生的或命定的,只是其充分的实现依赖于后天的教化。郭象说“习以成性,遂若自然”,因学习而成就的性就是自然。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郭象并没有像麦克道尔一样,将自然一分为二,好像人的自然是由两个异质的部分构成的。无论是郭象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的本性是统一,虽然这样的自然需要经过教化充分实现。